啦啦作文网,作文大全,分类明确,让孩子更爱作文!
适合孩子,写作不迷茫

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7篇)

时间:2023-07-04 13:32:28 | 来源:啦啦作文网

教学计划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感谢您的阅读,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下面差异网为您精心整理了7篇《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高二历史教案 篇一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学习重点:

1、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学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 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和平 。

(3)表现:采取无为的政策。

(4)影响:汉朝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社会危机。

(2)目的:加强 ,适应 的发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 ”,提出“天人合一”和“ ”学说。

(3)提出“ ”。

3、作用:

(1)对扭转 的局势十分有利。

(2)被 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很多 参与国家大政。

(2) 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 所垄断。

(3)兴办 ,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 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 思想,并成为中国 的主流。

【问题探究】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互动与展示:

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 稳定。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 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但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等,因此也会被采纳。

3、有人认 为,若没有汉武帝,儒学就不会确立其统治地位,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不正确。

理由:(1)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说明汉武帝在儒学走上独尊地位的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但从根本上讲,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当时政治、经济上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经过改造的儒家学说与这一需要相适应,因此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精讲与点拨:

1、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其关键人物就是董仲舒。那么他的新儒学体系的思想主张主要有哪些?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1、(1)思想主张: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 智、信(“三纲五常”)。

(2)目的:使统治者采纳儒家思想,让儒学在社 会和国家中获得独尊地位。

2、 自汉武帝以后,儒学的正统地位为什么能够确立?又有什么影响?

(1)原因:①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迎合了时代的需要,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汉武帝全面接受和肯定新儒学思想,采取各种措施尊儒,大力推动儒学发展。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篇二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以教育法规为依据,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1、德育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初步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理解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2、教学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强化,用简单有效的记忆方法记忆知识点,减轻学生负担;总结归纳历史知识点,纵横贯通,形成小题目和规律性认识;重视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高考试题的练习;重视引导学生重新解读教材,认真分析巩固记忆教材内容,将基础知识落实到教材中;体现了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有机结合,重视人文相关知识点的挖掘和引导。

3、教学任务:本学期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完成《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和《历史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的教学,让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掌握相关的基本历史知识和基本能力。

4、重新认识和理解新课程。通过深入学习,树立新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观念、人才观念和评价观念,提高我们的知识和专业素质。

5、积极参与教学和科研活动。要加强科技小组的日常管理,认真对待每次科技小组会议,加强集体备课,统一教学进度,加强彼此间的分工与合作。

三、具体措施:

1、以启发诱导教学为主,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让学生转变历史学习观念,学习高中历史的基本学习方法。了解学生情况,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探索新课程实验合作模式,改变旧的课堂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实现师生互动,促进新型民主合作师生关系的形成;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学习与快乐合作、主动参与、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尽量精干,踏实,专注,不易认真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搞好培训,增强学生应试能力,保证教学质量。

4、特别注意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巩固。落实每个人的作业,尽可能轮流亲自批改。

高二历史教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1、地位:本节教材地位举足轻重。它上承《工业革命》,下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并与必修1的《鸦片战争》相连,主要分析的是鸦片战争以来列强的侵华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让学生感受近代的经济现象,体验中国的经济近代化,从而更好的融入到现代化建设中去。

2、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经济现象,体验中国近代化,加深对实现现代化重要性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针对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对经济史的陌生,尤其对本课自然经济和近代化等概念的陌生,老师如何联系现实深入浅出讲清概念。

高中历史以专题史形式出现,时空跨度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缺乏,如何培养他们的知识迁移和抽象思维能力以逐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依据】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重点】

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掌握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基本史实,分析探究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影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辩证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去为当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五、教学方法

教法: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学法:运用阅读、观察、辩论、讨论、联想、倾听等多种方法参与教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学习,主动探知。

教学构思:围绕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核心,突出“三变”,围绕近代化这一历史主题,突出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这一核心内容,第一二目作为它的背景来铺垫。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图片,回忆鸦片战争,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哪些影响?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三个子目,找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三大表现,形成本课的知识的框架,逐一探究。

(二)本课知识结构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变动之一: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变动之二:洋务运动的兴起

变动之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三)新课推进

一、变动之一:自然经济的解体

【自主学习】

(1)、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有何表现?

1、表现:“纺”与“织”分离、“织”与“耕”分离、农业产品进一步商品化

【合作探究一】

(2)、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产生了什么影响?

观点:外国国资本主义入侵是自然经济解体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2、原因:外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性和建设性)

内因:自然经济的落后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

3、影响:消极:农民、手工业者承受着旧的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时带来的种种苦难;

积极:为近代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商品市场、一定的货币积累。

二、变动之二:洋务运动兴起

【自主学习】

(1)、洋务运动的背景、目的、内容是什么?结局如何?

【合作探究二】

(2)、你怎样看待洋务运动?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观点:坚持全面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评价问题;

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生产力标准;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阶级分析法和实践标准。

评价:历史进步性(生产力标准)

(1)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一定程度上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积累了办企业的经验,利润的刺激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有一定抵制作用

(3)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开了近代教育之先河

历史局限性(实践标准)

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也无法实现维护清王朝统治的目的

三、变动之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合作探究三】

(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兴起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2)、中国的民族企业有何特点?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深刻的影响?

1、民族资本企业产生的条件:

观点: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条件:

(市场、技术、劳动力、资金、政治环境)

①工业文明的入侵带来机器生产

②自然经济解体商品与劳动力市场的扩大

③外商企业的刺激

④洋务企业的诱导(政策环境)

⑤商人、官僚、地主有一定的资本

2、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点?

资金少、规模小、行业发展不平衡

技术力量薄弱

地域分布不平衡,行业结构不合理

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夹缝中艰难生存发展

3、民族资本企业产生的地位和作用:

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变动必然会引起政治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

①、经济:一定程度上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

②、政治: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和转变准备了阶级基础

③、思想: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近代化

(四)课堂小结

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表现:

变动之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仍占统治地位)

变动之二:洋务运动兴起

变动之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

变动之四: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2、变动趋势:农耕文明——工业文明

3、变动的影响:经济近代化——促进政治、思想的近代化

(五)巩固练习(略)

七、教学拓展

【联系现实思考辩论】

面对当前农村的打工浪潮,你有何感想?对新农村建设有什么设想吗?通过辩论,让学生融入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之中,加深同学们对我国深化改革的认识,增强同学们应对经济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

【教学特色】

1、层层递进,符合认知

2、营造民主课堂,开拓思维空间

3、重视史料教学,培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有待改进】

1、教学观念的调整:如何取舍教材,改变放心不下学生的心理。

2、教学方法的改进: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创新的科学态度。

3、历史学科思想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启迪人生,教师还要狠下功夫。

谢谢指导!

高二历史教案 篇四

一、高考考什么———课程标准要求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认识改革变法是时代的潮流,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二、预习提纲

时间:_____前期

管仲改革措施:赋税制度

影响:齐国强大,加速_______瓦解

春选贤任能,赏罚分明

秋政治

战强调______

国李悝变法

变魏文候变法经济:“尽地力”—破坏了井田制法

吴起变法:军事——武卒

影响:魏国强大,强化了________阶层的地位

三、线索勾勒

管仲改革—改革赋税制度:“相地而衰征”

宗法分封制瓦解政治

社会转型李悝变法经济

井田制瓦解春秋战国变法魏文候变法军事

富国强兵吴起变法

影响:顺应时代潮

四:重、难点

1、横向比较

背景内容影响

管仲改革

魏文候变法

2、阶级分析法认识春秋战国变法的性质和作用

3、概述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五、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知识。

背景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动力:称霸天下的欲望、

目的:富国强兵、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内容:【春秋】齐桓公:管仲“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

鲁国:前594“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

【战国】魏文候:李悝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

楚悼王: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

影响:管仲改革: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鲁国改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李悝改革: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吴起改革: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评价:①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②从改革的内容来说:政治上,改善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③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看: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魏国的变法效果较为显著,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总起来看,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六、课后习题点拨

解析与探究提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权力下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

当时的社会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

有利于新兴地主参与政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自我测评解答:

1、面临着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2、从发生时间看: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前期,李悝变法发生在战国前期。

从变法内容看:相同之处都采取了加速井田制瓦解的经济措施,不同之处是管仲改革未触及世卿世禄制,而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从变法成效看:管仲改革使齐国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李悝变法不仅增强了魏国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而且还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

3、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更加彻底,触及到上层建筑,改变了世卿世禄制。

七、同步反馈训练

一、选择题:

1、东周开始于

A、公元前770年B、公元前720年C、公元前475年D、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不包括

A、周王室辖区缩小B、周王室财政紧张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春秋时有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目的是

A、维护周王权威B、抵御少数民族侵扰C、讨伐弱小诸侯国D、壮大自身力量

4、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B、私田的增多C、各国的赋税改革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

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B、提高新兴地主的地位C、推进土地私有化D、实现富国强兵

6、对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实行“相地而衰征”B、废除世卿世禄C、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D、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7、战国时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

A、齐国B、赵国C、魏国D、韩国

8、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

A、管仲B、李悝C、吴起D、西门豹

9、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B、实行“尽地力”政策

C、制定《法经》D、创建“武卒”

10、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变法的主要不同是

A、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B、是否任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

C、是否触及上层建筑D、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11、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A、经济实力增强B、军事力量加强C、社会性质变化D、实现称霸目标

12、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B、称雄天下的欲望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13、魏文候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周王室的衰微B、诸候称霸天下的愿望C、生产力的声速发展D、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1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不同B、改革的方式不同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D、改革的结果不同

15、战国时期,代表落后与先进的两个阶级分别是()

A、奴隶主阶级与农民阶级B、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

C、奴隶主阶级与地主阶级D、奴隶阶级与奴隶主阶级

16、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17、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

①奴隶的反抗斗争②井田制的瓦解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8、(知能点2)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

A、管仲B、商鞅C、李悝D、吴起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欲以田赋(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而砥其远迩(砥:平。远迩:远近)……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急)而赋,又何访焉!”

——《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国语齐语》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

仍主张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

(2)材料二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

“相地而衰征”。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赋税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映了地租形态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过渡。其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20、战国时期,魏文侯变法开启了大变法运动的序幕。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李悝在魏国采取的变法措施。

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基本国策,提出“尽地力”的农业政策,制定《法经》,创建“武卒”。

(2)战国大变法运动比春秋改革更加彻底,主要体现在哪一措施上?导致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改变世卿世禄制。到战国时期随着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3)战国大变法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候国实施变法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除商鞅变法外,还有哪些国家进行的变法改革影响比较大?

①春秋战国时期限,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放生产力。而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因此,变法改革的基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春秋时期著名的有齐国的管仲改革和鲁国的改革。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鲁国实行了“初税亩”,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权。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在魏国主持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22、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有的人引用列宁的一段话作评:“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加速地破坏极端有害和反动的制度。”联系春秋争霸战争的史实,评述以上观点。

春秋争霸战争是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候国的支配权,为了满足奴隶主贵族扩张和掠夺的私欲,因此战争无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因此“春秋无义战”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忽视了争霸战争的客观进步作用。

列宁的话适合对春秋争霸战争的评价,战争虽有破坏性,但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①战争给新兴势力提供了发展条件,要争霸就要富国强兵,因此齐桓公、晋文公、越王勾践等进行改革,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同时削弱了奴隶主贵族势力,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争霸过程中,大国吞并小国,实现了地区性局部统一,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③争霸战争中,华夏建立的国家同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交战,使得华夏族与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

●探究感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不能为天下之王。

——《管子》

材料二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水。不夏月(7月以前),毋……毒鱼鳖,置阱罔(网),至七月而纵之(开禁)。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云梦秦简田律》

回答:

(1)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否有一致性?

不能保护好生态资源,就不能治理好国家。材料二规定在一定的季节里不得伐木、阻塞水流、狩猎。材料二作为法律条文,实际上体现了材料一的思想。

(2)简要谈谈你对以上材料的认识。

古人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注意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并列入了治国方略之中。

附选择题参考答案

1、A2、C3、D4、A5、D6、B7、C8、B9、A10、C11、C12、B13、C14、D15、C16、B17、C18、C

高二历史教案 篇五

教学目的

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20世纪新的学术思潮的不断涌现;西方哲学的发展;历史科学的重要成就;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西方未来学;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各国教育更迅速发展;世界性教育改革的特点。

二、要求学生认识

1.通过对现代新的学术思潮的发展,使学生进一步树立改革开放,追求社会进步的观念。

2.通过对现代教育战略地位和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点的讲述,使学生认识:重视教育,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现代科学技术和教育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

一、本节重点:当代教育的战略地位

二、本节难点: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教学设备

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等电教工具,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要点

一、学术思潮

1.西方哲学的发展

2.世界史学的发展

3.西方经济学的巨大进展

4.西方的未来学

二、教育

1.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哪些作用?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现代科技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并使全球的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这节课我们来了解20世纪的世界学术新思潮的出现和教育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学术思潮

1.20世纪哲学的发展

教师用投影仪打出下列表格,指导学生阅读学术思潮的哲学部分,完成表格

2.20世纪历史学的发展

在哲学获得巨大发展的同时,历史学也取得了重要成就。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怎样看待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突出了阶级斗争在历史中的作用。这种史学观对社会主义国家基至对西欧的历史学影响巨大。但是它存在缺陷,对历史解释存在公式化和教条化的倾向。

(2)一战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西方史学的发展情况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一是西方史学家开始探讨文明发展的规律。著名的代表作有《西方的没落》和《历史研究》。二是从法国开始,史学的研究突破传统的政治史研究,出现了跨学科的研究。三是60年代西欧出现了新马克思主义史学。

除了苏联、西欧史学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外,美国的历史研究更是流派纷呈。有进步主义学派的史学,代表人物彼尔德;有新保守主义史学;有新左派史学以及新社会史学。不同的史学观都和当时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

3.20世纪经济学的发展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简单了解什么是“凯恩斯学说”,即主张国家积极干预经济,通过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措施,鼓励和刺激消费,以保证“有效需求”的充足。

4.20世纪的西方未来学

要求学生看书,回答什么是未来学?学生回答:未来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趋势的综合性学科,特别注重探讨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影响,进而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

20世纪,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展开,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发生了变化。

二、教育

1.现代教育的战略地位及其发展

提问:为什么现代教育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可用如下示意图表示: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激烈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这实际上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培养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教育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和平与发展→国际竞争→综合国力竞争→科技力量竞争

正是由于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看作是决定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大事,因此许多国家竞相增加教育投资,超前规划教育的发展,并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点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后总结归纳,教师补充。

(1)重视普及教育,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这是改革的重点,因为基础教育质量决定民族素质,民族素质是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国际竞争。

(2)重视教育要求的综合性,为适应现代科技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趋势,要做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通才;课程设置综合化。

(3)建立继续教育的体制,即加强学前和成人教育,因为幼儿教育对个人智力发展至关重要,成人必须进行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调整。

(4)教育形式多样化,保障各年龄段的社会成员都能适时接受恰当的教育。

(5)重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使受教育者信息量增加,视野开阔,思维活跃,提高效率,使教育迅速普及。

本课小结

现代学术思潮和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面向未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备优秀素质的劳动者,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布置作业

1.利用课余时间了解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本校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改革情况。

2.如何认识教育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重要作用?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篇六

一、指导思想

高二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锻炼和发展,为高三年级的文科历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高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打下良好基础。

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加强调考生对文科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解决问题而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转变教学观念,紧跟高考形势的发展,研究考试的变化,力争使高二的教学向高三教学的要求靠拢。

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二阶段的单科复习工作。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要到位,适当兼顾史地政三个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

根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普通高校对考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参照《历史教学大纲》和20xx年《考试说明》进行教学。使用人教社20xx版高中《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选修)为教材。以人教社新版《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参考书》下册为教参。教学中要注意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具体要求,针对性要强。根据新形势下的考试要求,教学中应重视对知识系统和线索的梳理,重视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加深对历史知识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内容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提供了自一战后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历史发展史实,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自行调整,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提倡教师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积极启发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四、教学安排

1、每周2课时,本学期共21周,约42课时。

2.4月下旬前要复习完世界近现代史下册的前三章。期中安排区统一测试。

3.6月底提供全册书的练习题一套,仅供参考使用。

4、本学期有《高二历史》单元练习册(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主编,中国书店出版)辅助教学,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希望教师及时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二历史教学总结 篇七

梅村中学虽然是一所四星级省重点中学,但文科生源一直较差。面对不理想的学生群体,加上课改后面目全非的新教材,以及20xx年未知的考试,我们也一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凭着感觉教学。所以绝对谈不上是介绍经验心得,只是粗略地谈谈我们的一些具体做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望广大同仁指正。

一、研究课标,紧扣重点

对中学一线教师而言,当然希望课程标准的指导性、可操作性越强越好。但现有的课标显然不对我们的胃口。它太宽泛,太模糊,使用的大都是很抽象的语言,如“知道”“了解”“理解”等等,让人无所适从。要了解哪些史实,掌握到什么程度,很难定位。但课程改革的专家们是高度评价这个课标的。说课标就是要宽泛,否则教材就会千篇一律。教材由统编制到审议制的变化是受到高度肯定的,也是新一轮课改的重点。所以我们抱怨这个课标不好非但无济于事,而且还被认为是唱反调。因此能做的只能是仔细研究它,根据我们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它,抓住重点知识。

我们备课组在一个单元教学开始前,先看课标的要求。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是这样写的: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根据这些描述,我们备课组的四个成员讨论研究,达成共识。第一节内容中诸子百家只要求知道,可以理解为简单识记就可以了。百家争鸣局面的重要意义既然要求认识,那么很明显要作为重点处理。而要认识其意义势必要结合其产生的时代背景考虑,所以百家争鸣的产生背景、百家思想的实质共同处、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就要讲到位。孔孟荀等儒学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要求了解,应该比简单识记的要求高。教学中要把孔子的贡献总结全面,孟子荀子的主张从仁政、民本思想、伦理观三个方面对比掌握,民本思想学生可能较难理解,需要适当解释其内涵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成因。第二节重点分析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要教会学生从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以及汉武帝的一系列尊儒措施最终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两个角度分析。第三节重点学习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把握理学、心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本质的共同点。第四节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重点放在黄、顾、王三位思想家上,把握其思想的共同处:即反君主专制的民本思想、重商思想、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要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楚。通过讨论课标,备课组就重点内容形成一致的看法,具体教学中就容易做到统一。

二、整合教材,化繁为简

新教材刚出来的时候,大家就都觉得很不适应。专题性强,跨度大,面广量大,支离破碎。有些地方罗哩八嗦,有些地方语焉不详,教学难度确实很大。我们备课组在教学中,通过共同备课,把每一节内容都整理成一个简单明了的知识结构。如果教材内容体系不够清晰,就大胆整合,尽力使其清晰化。比如必修3的第一单元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课文子目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孔子和儒学、战国时期儒家代表,我们就没有用这种目录,而是按照课文标题把结构分成两大块。一块百家争鸣,从概念、形成的原因(根本、具体)、实质、历史影响几个方面把握。另一块儒家思想的形成,分成两点,春秋时候产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春秋时期孔子的贡献把握三个方面:教育上的私学、有教无类,著述上的整理六经,政治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的道德伦理观以及民本思想。战国时期的初步发展把握孟子荀子的思想,分别从仁政、民本、伦理观三个方面分析掌握,荀子思想增加一点综合法家道家思想改造儒学的内容。还比如第三单元第三课“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内容特别烦乱,我们就完全改变了教材的子目,设计了这样的结构:(1)传入:把握内部外部原因以及传入情况。(2)广泛传播:重点掌握原因,分四点:五四运动的促进;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并把他们的宣传活动概括为几句话:写文章,组社团,译原著,纪念劳动节);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影响;中共早期组织有计划的宣传(办刊物,办学校)。(3)传播特点:突出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斗争。(4)影响: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为中国提供了新的救国方案,为中共诞生奠定思想基础。这样学生听课、记笔记、巩固复习都比较顺畅。对教材的处理,我们的体会是一定要尽量把课本内容整合成清晰直白的结构,教师好讲,学生也好学。

三、深入浅出,解析疑难

很多教师都反映新教材来不及讲,时间总是不够用。确实,由于教材专题式的体例,跨度大,加上政治经济文化的割裂,使我们对这套教材普遍没有好感。它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要求很高,但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文科生源都不理想,高一又普遍不重视历史学习。文科班上课,问题问下去没有反应,教师不得不放慢速度,尽可能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还有的教师则因为课标难以把握,教学就宁多勿缺。所有这些都影响着教学进度。解决的办法就是大胆取舍,不能面面俱到,每堂课的教学肯定要突出重点难点。我们的做法是,只要求简单识记的知识课堂上就一带而过,记不住自己课后去记。课堂教学时间主要用在解决重点难点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上。比如必修3第二单元第一课“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讲的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每个领域的成就除了一些容易产生误解的知识点解释一下外(比如浑仪学生常常和浑天仪混淆),基本上就是划书,没有什么好讲的。我们的重点就放在解决两个问题上。(1)中国古代科技为什么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2)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如此辉煌,为什么率先进入近代社会的却是欧洲?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何在?通过这两个问题的解析,提升了学习的高度,并且以后学习第七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中17世纪欧洲近代科学的诞生时,分析其诞生原因,还可以彼此对比呼应。教材有些地方写的相当简单,但往往埋伏着学生不理解的问题。比如第七单元第三课“蒸汽和电的革命”最后一个子目中写到“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问学生这些话怎么理解,几乎都说不上来。这些问题其实必修2里讲的很详细,但学生早就已经忘光了,教师在这里就必须花时间重复讲解强调。

四、及时总结

,段段清点

教学中的总结巩固是相当重要的,否则学了后面忘记前面,没有什么实际效果。段段清主要包含两点。一是每节课要清:尽可能留两三分钟把一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哪怕是再强调一下知识结构、重点难点也是好的。二是每个单元要清: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单元总结。为节省时间以及减轻学生负担,我们印发了单元复习结构的讲义,包含了总体线索、知识结构、重点问题等。花一节课的时间带领学生梳理一遍,实在来不及的情况下就让他们自己看。这样做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及时复习,也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知识。

五、重视反馈,加强训练

教学是教师学生双方的活动,所以上课要多注意学生动向,看他们听得很困难就要及时调整策略,不要硬灌。否则教师累,学生苦,效果差。我们的训练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一是课堂上:讲解重点难点问题的时候,不求答案标准,而是求解答思路。重审题解题的角度和方法技巧的指导。看到题目不急于做答,先拆题,审清楚要回答什么,不遗漏。然后考虑答题角度。这方面我们比较注意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一些规律性公式化的方法,比如思想文化方面的东西分析原因时肯定要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入手,牢记一定的思想文化必定是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事件的比较则肯定要从背景、过程、内容、特点、影响等角度去做。材料题解答除了看材料还要结合课本等等。开始回答则要注意格式规范,做到序列化,条理化。刚上来,学生的情况是很糟糕的,半个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就逐渐上路了,遇到相似问题可以触类旁通。即使不能全对,但七七八八没有问题。除了这种技巧训练,还有就是作业的训练,我们每节课有作业,一般是10个选择题,一个材料题,一个问题。单元结束后有单元训练。从学生的作业中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强化薄弱环节。

六、多头齐抓,常规从严

我们每个教师都希望学生能够自觉,但能够自觉的学生目前可以说凤毛麟角,所以说自觉是逼出来的。文科的东西很多是无形的,不能量化。光布置什么看书复习之类的作业很容易落空。这方面许老师多次强调过让大家重视,我们执行得还算到位。每节课有默写,大都是比较简单的内容,目的是促使学生每节课后看书。要求学生记好笔记,不一定非要有笔记本,可以记在书上。每节课后有一张作业讲义,当天必须交上来,下一节课上默写之后就是作业讲评,主要是讲错误聚集的地方。单元结束后有单元考试及讲评。几个单元结束后会有阶段性测评。学校对我们也还算重视,每周安排五节课,45分钟一节,一个月中还有一次周日的补课,所以进度上的问题不大。每个月年级组安排月考,完全按照正规考试形式进行,所以进入高二以后学生对待历史课的态度总体上还是比较重视的。

我们的这些做法谈不上有什么特色,相信兄弟学校也都是这么做的,甚至比我们做的更好。我们觉得忐忑不安的地方是教学中应试的痕迹太重,体现新课程要求的东西太少,教学方法上基本是老一套,课堂上还是教师绝对控制,学生大多时间处于被动中。我们也很矛盾,高考指挥棒下不敢放开手脚。也许只有等到20xx年高考试卷的庐山真面目出来后,才能对我们大家的教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7篇《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本文地址: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7篇)https://www.pxwst.com/a/169890.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警示教育活动心得体会(优秀10篇)

    上一篇作文: 中心学校工作总结(最新4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7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高二历史教学教案内容(优秀7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