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作文网,作文大全,分类明确,让孩子更爱作文!
适合孩子,写作不迷茫

《教育创新》心得体会【精选6篇】

时间:2023-07-05 08:39:10 | 来源:啦啦作文网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教育创新》心得体会》,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篇一

【摘要】本文首先阐述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的典型问题,最后基于笔者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是联系企业和学校的关键纽带。但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管理体制方面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因此,在新时期要推动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关键在于解决职业教育管理体制问题,针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提出建设性、创新性的解决策略,强化教育体制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管理的效用。

1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主要指职业教育中的管理系统组成和领导机构的构建。管理体制的建设有助于调动教育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统筹协调职业教育工作,是学校与政府部门共同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体现。因此,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历史因素,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在发展之初采用“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教学模式构成为职业教育学院统一办学、管理和收益,管理与办学相结合,各院校、各专业间独立发展、运营,彼此间缺少相关的交流沟通,导致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标准与教学方法难统一等问题出现。虽然在早期发展时期,该管理体制和模式对职业教育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从长远角度出发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新时期背景下,传统的条块式管理模式更加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必须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创新,激发职业教育的活力,提升职业教育对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促进职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2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分析

2.1职业教育管理不规范,职业教育层次区别明显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规范性问题日益突显,推动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规范化、系统化是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势在必行。但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中分属不同管辖范围,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存在差异。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规范造成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培养方向和培养内容难以统一,使得职业教育系统性差,中、高职业教育间存在脱节现象,职业教育层次区别明显,在职业技能和教学内容上难以衔接。

2.2管理部门协调性差,教育管理效果弱化

要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成熟,首先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使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协调管理,统筹发展,提升职业教育的管理效果。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存在管理部门协调性差,管理效果弱化问题。在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中,职业教育行政职能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在职权上定义模糊,存在双方职权重叠,共同监管问题,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管理职权分配不清,削弱了职业教育管理效果。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建设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管理组织形式分散,国家、政府职能部门管理效力弱化;二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缺乏执行主体,难以保障制度切实有效的执行。

2.3管理缺乏社会积极性,群众参与面较窄

虽然我国的职业教育在近二十年来发展迅猛,但在社会公众的认可度方面仍存在巨大问题,具体表现在公众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见,与传统中高等教育相比,群众的参与面较窄。社会积极性不高。职业教育管理缺乏来自社会、企业和家庭等方面的参与和支持,从而导致教育管理的社会力量薄弱。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对职业教育存在思想芥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低。因此要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就应当将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力考虑进去,提高公众的认可度。

3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策略

3.1定位政府机构职能,加强职业教育规范化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力度也逐渐加大。而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首先要分析当前教育形势,在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定位政府机构职能,加强职业教育的规范化管理。政府机构职能的定位要求政府对各职业学校进行宏观调控,转变传统管理观念,从管理者角度调整自身管理方式和权限设定,实现教育管理的高效性。其次要完善职业教育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组织,建立起统一的组织体系,以此为管理体制创新的基础。通过统一的管理体系,集中行使管理权力,确保管理部门的权威性,强化管理的规范性,在职业教育发展指导和规划方面发挥管理效力,引导职业教育院校的良好发展。

3.2强化职业教育主动性,促进其办学效果提高

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要强化职业教育的主动性,努力提升其办学效果。教育主动性的关键在于职业教育管理的社会参与度和群众认可度。目前职业教育在社会、企业和家庭中认可度相对较低,对职业教育管理缺乏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导致管理方面缺少根基。因此创新职业教育体制应当加强职业院校办学的开放性,积极与社会、企业联系合作,与家长交流沟通,提高办学的透明度,提升办学活力,以此来提升社会参与度,强化其主动性,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效果的提升。同时在课程内容选择和设置方面充分研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实际设立人才培养计划、目标,着力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

3.3完善招生管理和人才市场培育,建立人才供求关系机制

创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应该关注学员的招生、培养和就业问题。因此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着眼于招生管理的革新、人才市场的培育和人才供求关系机制的建立,确保招收学员素质高、学校人才培育质量高、毕业学院就业率高。政府及相关部门首先应对职业教育招生进行总体规划,根据当地人才市场和经济发展现状调研分析,确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毕业流向等,以宏观调控手段调整学员招收。院校在人才培育时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注重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同时注重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加强合作,建立起长期的人才供求机制,促进人才交流,提升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职业技能人才参与,更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的管理体制作后盾,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教育管理规范性差、管理部门协调难、社会参与度低等都严重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通过创新管理体制来解决当前问题。只有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管理的规范性、提升其主动性和办学效果,拉近职业教育与社会、企业间的距离,才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促进职业教育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志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2)。

[2]姜英玉。新常态下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探讨[J]。亚太教育,2016(7):160-160.

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篇二

摘要:“入党启蒙教育”一般指入党前的启蒙教育阶段,主要有集中教育和日常引导两种形式。新媒体时代为入党启蒙教育提供了新机遇,新媒体在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育模式、增强教育针对性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我们必须注重新媒体的特点,转变工作理念;积极介入新媒体,做到有力掌控;挖掘新媒体资源,增强入党启蒙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入党启蒙教育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入党启蒙教育的内涵

“新媒体”主要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主要有互联网、手机电视、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博客、播客、即时通讯工具等。“入党启蒙教育”一般是指入党前的启蒙教育阶段,其任务主要是使大学生在了解党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优良传统,并开展对现实问题深入解读和理解途径的教育,教会大学生冷静思考、学会辨别。

二、当前入党启蒙教育的内容概述

当前,入党启蒙教育主要有集中教育和日常引导两个环节。在集中教育环节,一般安排讲座、观看影片、座谈和参观实践等主题活动,以不同的形式感染和教育学生。入党启蒙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不断深入的过程。集中教育之后,即是日常引导为主的持续教育阶段。日常引导的形式主要有通过党员大学生走访宿舍,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子”,以朋辈教育的形式加强交流;以及通过入党积极分子观摩支部会议和党员为入党积极分子答疑等活动来带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之间的交流互动,旨在带动积极分子在交流和互动中学会思考和辨别,真正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三、新媒体时代入党启蒙教育的路径探索

1、注重新媒体的特点,转变工作理念。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入党启蒙教育更要树立“研究问题,有的放矢”的理念,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首先,要把握新媒体发展的方向。在新媒体的教育内容、方法、实践环节、活动载体等措施的设计和实施方面,都要考虑是否真正解决教育的问题;第二,要科学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舆论特点和发展趋势;第三,新媒体时代,学生在选择和使用媒体的目的性与主动性更强,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2、积极介入新媒体,做到有力掌控。第一,教育者要具备一定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不仅包括接受媒介产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独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传播媒介的内容和建设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作为党务工作者,就是能够引导党员树立正确地辨别事物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培养党员学会利用新媒体发布、传递、筛选、整合信息的媒介意识和技能;第二,教育者要努力为入党启蒙教育搭建综合服务平台。可利用新媒体的超媒体性建立入党启蒙教育综合服务平台,使之操作简便,更新便利,通过点击,不仅可以获得相关文本信息,还可以获得相关音像信息,使党员信息、党史人物等信息立体化地呈现在用户面前;第三,教育者要积极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对新媒体信息进行分析、研判。新媒体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导向,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同时引导大学生抵御负面消极信息的影响,防止大学生被新媒体中的负面、消极信息所影响。

3、挖掘新媒体资源,增强教育效果。第一,充分利用新媒体,推动教育内容创新。新媒体时代,入党启蒙教育的内容创新要注重培养学生在冗杂的信息中进行甄别的能力,夯实内容的政治方向性,把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引入课堂。内容选择要兼顾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尊重和倡导他们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侧重在复杂的网络氛围中传递正能量;第二,充分挖掘新媒体资源,拓展教育的途径。新媒体越来越成为党员教育的有效载体,高校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有效资源,如校报专栏、校园广播、LED屏、主题网站和官方微博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式,弘扬党史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宣传动员。还可以利用网络论坛,加强同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听取意见与建议,推动工作。此外,还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等交互功能,实现多向交流,利用隐性的情感因素加强沟通交流,增进距离;第三,整合传统资源与新媒体,形成教育的合力。入党启蒙教育,一方面要总结传统教育的做法与经验,另一方面,要拓宽新媒体教育途径,形成教育合力。例如,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合,“实现新旧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把面对面的交流学习方式与新媒体互动相结合;把网上与网下活动相结合,力求达到教育效果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顾祥胜,韩刚。用好新媒体服务机关党的建设[EL/OL]。-22510872-6.html,2013

[2]陈志勇。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3]于国妮。高校新生入党启蒙教育的设计与反思——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3

[4]张岳君,陈锦,刘志伟。新媒体环境下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路径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

[5]李大棚,王太海。新媒体时代党员教育研究[J]。长江论坛,2014

《教育创新》心得体会 篇三

昨天下午一口气看完了爱人参加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学习时的一本教材,是东北师范大学编写的《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一书,还真是收获不小,希望能与大家一起分享书中的有关论述,可以使我们明目、清神,多少改变一下目前的教育教学观念,想会大受其益吧。

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和理论体系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和重教师讲授的学习方式。近些年来我们虽然进行了不少的教育教学改革,但不少改革仍然是跳不出传统教育的框架和束缚。21世纪将是向知识经济迈进的时代,现存的传统教育,显然是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的需要。因此,教育需创新、教学需创新,只有我们做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所创新了,才能实现对教育教学的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创新: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可见,创新就是有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创新就是善于吸收新的东西,将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积极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且能有独特的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创新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生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能力就是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东西的能力,是一个人整体素质的核心。它不仅仅表现为智力方面对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发明,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和积极改造自己、改造环境的应变能力,因而它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也是教师各种能力中的最高层次能力,创新型教师的人生应该是“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创新型教师不仅使学生知道过去,尤其重视教学生关心明天,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不仅是指导学生智慧生活的“严师”,而且是拓展学生心灵和智慧的“人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重要研究报告中提出:“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创新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在动力和最高境界,如果没有创新,人的生命就会毫无意义,只有创新,学校才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发展成熟的家园。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无数教育工作者都在思索、探究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人主张“爱是真正的教育”,“保护是真正的教育”,“树人是真正的教育”,也有人认为“启智是真正的教育”,“传道是真正的教育”,“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这个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即把一个真正的人引出来、塑造出来。正如一位智者所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所以,没有把人的灵魂牵引到至善、至美、至高的境界的教育,不能称其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真谛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东西全都忘记之后,剩下的就是教育。”在全面推进课改的今天,我们应该“咀嚼”出其中的滋味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教育的任务不在于把知识灌输到灵魂中去,而在于使灵魂转向。”英国哲学家怀特还指出:“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因此,所谓“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绝不是那种仅仅占有了许多书本知识却食而不化的人,而是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人。

可见,教育是师生共同铸造灵魂的生命历程。对学生而言,教育直接影响他们当前及今后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对教师而言,教育是其职业生活的全部,它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生命价值。每一个热爱学生和自己生命的教师都不应轻视作为灵魂性的教育,必须明确: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发现个性、分析个性、发展个性,不搞一个模式、不(差异网★www.chayi5.com)按一个标准,而是最终造就出人人有德、个个成才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经验与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生命历程、共创人生的`体验。

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篇四

目前,教育创新已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年校庆报告中着重指出:

“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

“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

“进行教育创新,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

“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吸纳当代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建立符合受教育者全面发展规律、激发受教育者创造性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努力创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良好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使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激发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实现全面发展。”

“进行教育创新,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

作为在基础教育战线工作了十三年的一名普通教师,在心灵深受震撼的同时,又有几分不安。不安就在于江泽民同志的报告是面向全国教育战线的,是宏观层面的指导性、纲领性报告,对于基础教育如何进行教育创新,并没有具体操作性的论述,笔者很怕在操作层面不能很好的实践教育创新。

下面,就几个具体的几个问题,谈一下对教育创新的几点看法,抛砖引玉,以供批判。

一、 教育创新的源泉在哪里?

在一线工作的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在教育教学中,自己非常想进行创新实践,却苦于无从下手;有时自己千方百计、挖空心思设计出了一些自认为得意的创新行动方案,实践效果却大大失望;等等。

对于上述困惑,笔者亦有同感。

后来,在实践中,笔者有意识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际,放手让学生针对所要做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去设计和创作,每每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令人惊奇的好效果。学生学会了学习,笔者也在学生身上获得了新的灵感。

由此,笔者体会到,教育创新其实并不神秘,也并不是可望而不可及。关键我们要转变自己的创新观念,认识到教育创新的根本、源泉,不在教师、而在学生。学生是教育创新的原动力。学生是实施教育创新的活水源头。

以前,我们之所以对教育创新的实施感到无从谈起,只是等待观望,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的力量。一个学生会有一种创造,千百个学生就会形成创新的海洋。我们教师的双眼只是注意了蓝天,而忽略了身边的海洋。

二、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什磨?

笔者以为:教育的成果体现在学生走出校门之后,教育创新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生理、心理、思想、智力等方面得到健康、愉快的地发展。

因此,所有教育活动要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到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人,丰富多彩的人。

要实现这一创新目标,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一切的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

首先,教育创新必须使学生个性充分得到展示。

个性是一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使人群富于丰富多彩的重要原因。可以说,人如果失去了个性,社会、家庭就失去了情趣,学校、班级就失去了新奇的色彩。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教育创新,就必须让所有学生充分展示他的个性,使他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他以充分展示的机会,不压制,不打击,不欺骗,使学生各尽所能、各展其才。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活动,活泼而又赋于创新意义。

具体地说,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学习个性,就是要在备课的时候,考虑怎样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个性,展示其创新才能;课前要观察、了解学生有什么样的思想波动,把握学生最新情况;上课要结合学生个性表述的具体情况,及时按照学生的个性张扬来调整和控制课堂进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后要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课下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

在教育中体现学生的性格个性,就是在教育前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个性,并根据教育内容定设教师说话的口气、语言、姿态等;同时,要充分听取学生对你所要教育的内容的意见以及他所持的态度(赞成、不赞成、是否有抵触等),和他所能接受的共鸣点;在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具体情况,比如学生的神态、动作、眼神等及时调整教育语言;教育之后要作好信息反馈工作。

个性的发展教育不单单是体现在课堂上,它是体现在学校方方面面的。比如,活动中有个性发展,学习中有个性发展,劳动中有个性发展,比赛中也有个性发展……,凡是有教育的地方,都有个性发展教育。

其次,创新教育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一个学校,一个班级要使教育方式、方法能够奏效,尤其要使创新教育能落实,最基本的一条是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

一名优秀的教师,无论是教育活动还是教学活动,一要尊重学生:学生是人,是有着丰富感情的鲜明个性的人,只有尊重了他的人格,顺应了他的个性,教育教学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否则,就是再好的老师,再好的目的,再好的内容,也无从谈起。因为不尊重学生而使教育教学受到影响的例子笔笔皆是;二要理解学生:青少年时期,是学生由未成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重要阶段,这时的学生容易偏激,好因好恶而盲目行动,有时难免有过激情绪和行为出现,这都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因而在实施教育创新的时候,能够心平气和地对待青少年中发生的矛盾而不大惊小怪,如临大敌,这本身就有一种创新意识;三要相信学生:教育创新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有一个全新的变化,势必会对学生产生一些影响和波动,要适应一段时间。为此,作为教师要相信学生能够很快适应这一变化,相信他们能完成创新教育交给他们的任务。

三、教育创新对教师基本要求是什磨?

笔者认为,教育创新的核心要落实在"创"和"新"上。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种很强的改革意识,要有一种披荆斩棘、大刀阔斧的的开拓精神,要有一种不迷信权威、敢于打破常规和传统的求异思维。归根到底,就是:实现教育创新的基础和关键,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首先,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开创意识

教育创新要立于独创基础之上。要广泛吸收兄弟学校和教师关于教育创新的最新进展中的优秀成份,并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创造出富于自己独特个性的,又适合于自己学生实际的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手段、方法,使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让学生在一种创造的氛围中求知,求学,求进取,求创造。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多思考————思考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思考自己的学生与其他的学生的不同个性;思考怎样才能创造出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思考自己应充实哪些知识……广采众长,融会贯通,形成特色,具有风格。

其次,要有敢于抛弃已往固有模式的求新精神

以往的教育教学改革,都或多或少存在"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产品不变,只换包装"的形式。这种只是换一下形式而实质不变的所谓教育教学改革,严惩阻碍了我国教育特别是中小学教育的发展。我们希望的是通过教育创新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改革,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要求每一所学校要营造一个创新的氛围,每一位教师要有一种求变的想法。在社会、学校这一教育创新的环境下,教师进行适合自己特点和学生特点的全新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操作和实施,最终实现教育创新。

四、教育创新的核心内容是什磨?

笔者认为,教育创新的核心是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生个体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特的个性使学生思维及其各种活动表现出

独创性。独创性是指独立思考创造出对社会有意义、有价值,对学习有帮助的新产品的智力成份,其基本特征是"创造"。创造力的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应当是教育创新的核心。学生只有具有了创造力,才能在学习上、活动中富于创新思维,才能使头脑变得灵活。教育创新在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创造力上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应当使学生敢于发问

我国古代教育者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

问题的前提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也就是指出行动的目标。在没有任何帮助下,自己主动提出问题,并且是有价值的问题,这需要勇气,需要智慧,需要灵感。一名学生,如果真正地提出问题,并且又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教育创新就达到了目的。

其次, 应当使学生不迷信权威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育创新要求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群只会读死书的书呆子,一群跟在老师或权威后面盲目的崇拜者,而应当是有自己思想和独立见解的富于开创性的智慧者。要让学生懂得世界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绝对的权威和一成不变的知识是不存在的,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向旧观念挑战,创建自己富于新意的崭新的领域。

第三,应当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的思维

过程,寻找出新的问题解决途径。一个人思维灵活,他的发散思维就强。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思维起点灵活,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运用多种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假说,进而解决问题;要让思维过程灵活,从分析到综合,全面灵活地作出"综合分析";让思维的结果是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这种结果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区别。

五、教育创新的途径有哪些?

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教育创新需要教师和学生平时注意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好奇心、很强的组织能力,积累渊博的跨学科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尝试以下做法,达到创新的目的。

文献检索综述法: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或要讲授的课题,进行资料整理、收集,总结经验,提出自己想法。

改变法:通过对以往的知识、方法、行为从另一角度去改变,进而实现与以往的不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崭新面貌。

改造法:通过对以往的知识、方法、行为进行改造、重组,使其更加简洁、易于理解,发挥更大效率,从而实现创新。

独创法:对于某一问题、内容,自己全新解决、创造。这是创新的最高境界。

其它关于创新的方法,我们可以自己查找、学习。

综上所述,在实施教育创新过程中,只要牢记学生是创新的源泉这一根本,注意把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本作为目标,把握好教师具有创新意识这一关键,把教育创新落实到发现、保护、扶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上,探索符合规律的的创新模式,教育创新就一定会真正的实现。

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篇五

摘要:哲学的教育,是按照哲学的特性进行教育发展,使的受教育者可以掌握人类或者把握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基本方式。哲学史这门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教育方法基本要求一致,而现在哲学教育理念或许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与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就要理性思考哲学教育的创新,要注重对哲学教育创新的理性思考。

关键词:哲学的本质;德育教育;哲学指引

社会与时代的进步发展,对哲学的学科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哲学教育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随着教育科学的继续发展,教育学又与哲学相结合,这才形成为教育哲学这一学科。所以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如何让哲学变得更加“有用”,更加的为人们服务,也是广大哲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哲学教育的特定性

概括来说,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事物的思维的考察。如果说“人之所以易于禽兽在于他能思维”,则人之所以为人,这是全凭他的思维在其作用。在中国古代思想家孔丘等,都从各自的政治观、道德观、人性论、哲学观、认识论等方面出发,讨论过关于教育的问题。相应的,在欧洲,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也都用自己的哲学观点论述过教育问题。

(一)哲学教育也是一种思想教育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也往往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并且是老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我们认为正确的教育思想应当即不是“以教师为中心”,也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即要“主导—主体相结合”。

(二)哲学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针对我国在长期教育中只是通过应试教育的分数来评价、选拔学生的这一情况提出来的,换句话说,它是试图从教育目的上改变忽视学生素质发展的现状,目的是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而绝对的自由选择是把上帝不存在的后果推演到地而得出的又一个结论。这对素质教育也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三)哲学教育是一种终身德育教育

终身德育,无论是对理论还是实践而言,都是终身教育的合理构成要素和基本内容。我们可以从成人道德发展的未完成性来得出,终身的德育有其必要性的。维特根斯认为,语言是关于世界的图式。他曾经告诉别人,他把语言看做是图式的思想是由一个偶然的机会而萌发的。语言对于德育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语言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德育习惯和德育行为。

二、哲学教育现今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中国社会与经济长期以来高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得到极大丰富的同时,在精神方面上存在的问题必然将影响着整个全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速度。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也是最好方法就在于全民的教育。哲学本身就是要“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教育”在这里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还是“目的”本身。

(一)哲学教育与哲学知识

我们记住和理解学习哲学知识,就只是走向哲学的第一步,也是学习哲学教育的基础。而在现实中的哲学教育并没有以哲学的本性为依托,反而出现了相反的趋势。所以,我们在这个趋势下,要认真思考哲学教育的问题,这对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样的也要透彻的理解哲学知识,使之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因素,能更好的促进与发展哲学教育。

(二)哲学教育忽视德育教育

从目前来看,我们社会和国家对德育教育不是那么重视,这就导致了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智商和成绩往往很高,但思想道德素养比较低下,比如会因为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或者偷窃等行为。我们可以了解教育是一种知识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的接受体是人。与动物不同的是人是具有思维的,能自己独立思考,是处于运动状态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更要注意对德育方面的教育,加强对学生思想素质方面的加强与提高。

三、哲学教育创新的对策

通常来说,人们对哲学与现实的关联都不是很直接,两者之间似乎既相互需要又彼此分离,尤其是当哲学被一些哲学家独特的生活方式表现出超现实的情况时,哲学与现实的联系也越发的明显起来。哲学对于我们今天探讨教育问题时最大的助益就是警醒作用,并由此来达到教育自身的认识,这其中也包括教育的施行者和接受者双方对教育理想、目标和本质的体认的一致性。

(一)教学方法需要哲学的指导

哲学是一门使人变的聪明的学科,学习哲学可以促进我们学习能力与思考能力的提高,在现实的教育中,教学方法也需要积极哲学的指引。赫尔巴特认为人无固定心能,人类的心灵活动,是发源于外界输入的种种观念,教法上便注重教材的灌输,以注入法教学。在知识论方面各派别上,理性主义以理性活动的结果便可构成知识,教法上重启发与思考。

(二)教育目的需要哲学的指引

生命哲学家赋予生命的本质以本体论的意义,个人主义哲学认为个人为实在的,其教育目的以发展个人特性,培养个人人格为主旨;社会主义哲学则认为社会为实在的,其教育目的,在造就个人为社会服务,以谋社会群体的福利。由于当代社会不断的进步与发展,哲学教育和教育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进步,不断面对和解决社会和人们普遍关注的各式各样的现实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我们应当将哲学原理与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以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这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见,我们在对哲学教育进行思考与发展时,不能从片面出发,要理性对待。

【参考文献】

[1]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何菊玲。教师教育范式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教育创新的几点思考 篇六

【摘要】:

在发展飞速的中国,文明、教育早已深入人心。是教育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让我们学会了文明做人。但是在今天,以往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需要做一次大的改变,对教育进行一次改革创新,为国家发展进一步作出努力。

【关键词】:

教育观念;创新;思考;

一、更新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推行以来,教师们在实践中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转变,但仍与教育创新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教师们要继续更新教育观念。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是一句老话,也是人们的共识,但现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都在大肆炒作高考“状元”。一时间谢师宴酒肉飘香,祝贺者鸣炮送礼,使一些考场失利和虽非状元但学有所长的学生及家长大有无地自容之感。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学校和教师不可能真正把精力用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育创新上,只能围绕考试大纲,与学生一起在“题海”沉浮,期盼考个状元或名牌大学,为学校贴金,为父母争光,难以真正迈出创新的脚步。笔者认为,要落实教育创新,必须改变这一观念。学校一定要静下心来为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而努力,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而喝彩。职业学校的教师更要明确自己是在为各行各业培养实用型人才,使他们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因此更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用心思考如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许多老师对学生不放心,总想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但实施教育创新,必须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满堂灌”、“题海战术”等在实际教学中仍被普遍运用,教师的指令和安排几乎占据了学生课内外的所有时间,尤其是从小学到高中的辅导、补课更是剥夺了学生的休息时间,这样的教学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呢?其次,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提倡探究性学习。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把自己定位成一个“解惑者”。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或互相切磋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则把功夫下在学生确实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上,从而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思考、创造的能力和习惯。第三,重视和增加实验、操作教学,鼓励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职业技术学校要有自己的实习基地和车间,要摆脱普通学校的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修理、制作工具、器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能只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

二、更新知识结构

教师如果仅凭自己原有的一点知识,抱着课本混日子,是无法承担教育创新的重任的。在这个信息迅速更新的时代,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扩充知识,不但要具备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新的成果和理论,还应该广泛涉猎最新的科学知识,如航天学说、仿生学说、遗传基因学说、纳米技术等前沿科学成果,并能在课内外与学生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三、创新教学模式

我们的许多教学方法是从前人那里学来的,而目前有一些教师不加区别地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上,推陈才能出新。孔子的一些教学方法至今仍不失其光辉,凯洛夫的课堂五个环节设计虽不能机械套用,但在局部或某个阶段的教学中仍然有采用价值……教师应当认真研究一下传统教学和国内外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使自己受到启发,同时,根据创新教育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地、本人实际的教学方法,实现教育创新。

四、运用新型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保证,为更新和构建科学、高效、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提供了条件。各个地区和学校纷纷以此为契机突破旧的教学模式,在更新教学思路和手段、设计教学结构和环节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设备、器材、场地等物质条件是运用新型教学手段的基础,此外,教师也要不断“充电”,不仅要会运用各类信息技术,还要能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6篇《《教育创新》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本文地址:《教育创新》心得体会【精选6篇】https://www.pxwst.com/a/170425.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优秀8篇)

    上一篇作文: 高一地理教学工作总结优秀3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教育创新》心得体会【精选6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教育创新》心得体会【精选6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