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作文网,作文大全,分类明确,让孩子更爱作文!
适合孩子,写作不迷茫

高一历史教案优秀10篇

时间:2023-07-07 08:12:38 | 来源:啦啦作文网

历史(希腊语 ἱστορία,通过调查获得的知识 ”)是书面文件中描述的过去及其研究。教师在写教案时,一定从实际出发,要充分考虑从实际需要出发,要考虑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10篇《高一历史教案》,希望能为您的思路提供一些参考。

高一历史教案 篇一

备课时间:讲课时间:

备课人:班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本课,知道秦统一中国、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2.通过讨论秦统一的历史意义等问题,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描述秦朝的将与四至,提高识图能力,并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了解战国后期的时代特点、秦统一的过程等具体史实,认识统一的必然性,经历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和认识历史的学习过程。

2.通过探讨秦统一的条件、中央集权制的特点、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的意义等问题,初步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联系与综合等方法,解释和判断历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我国早在20xx多年前就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我国很早就是一个以统一为主的多民族国家,辽阔的疆域、想通的经济和文化、有效的制度、共同的命运,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郡县制在当时比分封制具有进步作用,并进一步明白任何制度实际上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教学重点、难点

秦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

学习和认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及其作用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74年,在陕西西安发现了一支沉睡20xx多年大秦帝国军队----秦兵马俑。这个发现一经面世便震惊了世界。在拭去历史风尘之后,你依旧能感受到他们披坚执锐、军容严整、势不可挡的雄伟气势。这究竟是怎样一支军队?从他们身上我们又能了解到大秦帝国怎样的过往?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近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板书]第七课秦的统一

[板书]一、秦灭六国

1、统一六的条件

师:秦可以统一六国,其中一方面是因为它实力最强大,但除此之外,秦能够统一六国还有哪些条件呢?下面同学们看书58页部分。(请学生读此段)

师:通过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生答)

(各诸侯国为争城争地而不断征战,很多百姓在战争中被杀害,人民的生命没有保障,生活非常的困苦,这就说明了战争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师:那当时的百姓渴望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生答)(和平,安定,没有战争,安居乐业……的生活)

[讲述]:说得非常好,当时的百姓就是渴望一种和平、安定、没有战争、安居乐业的生活。但在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间,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长期进行战争,这给人们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灾难。而且,也严重阻碍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往。因此,结束割据战争,成为当时人民共同的愿望。

师:具备了以上的条件,经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秦的统一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秦统一六国

师:以上分析的是秦统一六国的条件,那么秦灭六国的过程是怎样的?首先是秦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进行的兼并战争,不断蚕食东方临国的土地,削弱其势力。其次是通过长平之战削弱了向东兼并的最大障碍——赵国的势力。

师:请问同学们长平之战对秦统一六国有什么影响?(生答)

[讲述]:长平之战之后,赵国从此便衰落,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强秦的进攻,秦国统一之势已成,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秦国是用多长时间灭掉六国的?灭六国又是怎样一个顺序?

电脑出示《秦灭六国示意图》使生对秦灭六国形成空间概念。

[讲述]: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秦是于公元前230——前221年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六国。公元前230年,首先灭掉了离他最近的也是六国中最弱的韩国;公元前228年,秦灭掉了赵国;公元前225年,灭掉了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掉了楚国;公元前222年,灭掉了燕国(燕王喜在辽东被俘虏);公元前221年秦最后灭掉了齐国。由此可以看出,秦采取了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攻势。

而且,在这咱们还可以用一个谐音记忆法来帮助我们记住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

师:我现在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看书回答一下,(秦统一六国时在那一年?谁完成了秦的统一?定都在哪里?)请你们看书回答一下!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统一的局面。截止到此,战国时期结束了。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变成了统一的秦朝。

师:秦的统一对当时和后世有何重要意义呢?同学们再看一看58页的最后一段黑体字。(生答)

[讲述]:首先,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秦的统一,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其次,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结束了数百年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以上就是秦统一六国的意义。

[板书]二、巩固统一的政权建设

师:秦灭六国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巩固统一局面。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措施。

[板书]1、政治上——建立专制集权制度

师:首先在政治上,秦建立了专制集权制度,那么什么是专制集权制度?我在这先不作解释,咱们先从下面几个方面来一起学习和认知一下什么是专制集权制度。

[讲述]:首先,在秦统一后,嬴政认为自己功高盖世,觉得夏、商、周三代国君“王”的称号已不足以显其尊贵,便下令改称号,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意思就是“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而且“皇帝”这个称号还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当时的嬴政还自称“始皇帝”,他为什么自称“始皇帝”?

师:因为它是第一个,是最开始的皇帝,“始”就是开始、最初的意思。而且他幻想琴的统治能够永久持续下去,他不仅自己要当皇帝,而且让子孙世世代代永远做皇帝。

那皇帝的权利都体现在哪呢?秦始皇还规定国家一切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是国家最高统治者。主要官吏由皇帝自己一人任免。

那么皇帝虽然至高无上,权利又如此之大,但全国的事情那么多,皇帝一人管得了吗?怎么办?(生答)

师:找帮手,很对。

[讲述]:所以秦始皇就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来辅佐他。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管理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者合称三公,是秦朝中央政府最高官员,但是国家大事,最后仍要由皇帝裁定,他们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命令。

师:这是在中央,那在地方上,秦始皇又采取了什么治理方法呢?现在同学们看一下书59页,(秦始皇)秦始皇身边有两位大臣,这两位大臣正在为秦朝如何巩固统一为秦始皇出谋划策。大臣李斯,他说“周代分封同姓子弟很多,结果怎么样呢?应该实行郡县制。”李斯主张的就是设立郡县制。那我告诉同学们,秦始皇最终采纳的是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

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主张的郡县制,而没有继续沿用“分封制”呢?咱们可以回忆一下,春秋战国几百年战乱,是谁与谁之间的战争呢?(战争主要发生在诸侯国之间)那么,诸侯国是怎么出现的?(周初分封的结果)

[讲述]: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为了防止诸侯割据,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郡县制,作为从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

师:那郡县制具体是怎样实行的呢?

[讲述]:就是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郡县都是地方行政单位。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郡县制的实行,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而且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讲述]:秦朝就是这样通过郡县制,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所谓的“集权”。又通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把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一手中,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这就是所谓的“专制”。简单的说,专制就是中央权利归皇帝,集权是说地方权利归中央

这样就形成了一整套专制集权制度。而且这一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通过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秦在政治上巩固了统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在文化、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呢?

[板书]2、巩固统一的经济、文化举措

师:由于各国的道路与车辆的尺寸不一,这就给给各国商人带来了哪些不便?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秦始皇实行了车同轨,并且加强了对水路交通网的构筑。

师:同学们应该都知道文字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文字的发展,首先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此外还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发展到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文字。(看“马”字有几种写法)

[讲述]:最后一个是秦国的“马”字,我想同学们还可以认得,其余的“马”字我想你们就很难辨认了吧。这样的话,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就很难看懂,各地区之间的人民也难以沟通,而且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从而更不利于秦统一的巩固。

所以秦始皇便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但小篆写起来其实并不简练,许多笔画都是线条,象图画一样,写起来很慢。所以后来,又广为传播的一种更便于书写的字体叫什么?(生答:隶书)

[讲述]:秦统一文字后,就加强了各地人民的沟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对我国文化艺术的发展也很有影响。

师:文字统一了,但除了文字之外,在战国时期还有哪些方面很混乱呢?需要秦朝去统一呢?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组漫画,找出答案。(看课件)

师:我想通过这组漫画同学们都应该有了答案了吧,除了文字外,还有什么需要统一呢?(生答)

[讲述]:可见,当时人们想要外出做生意,就因为货币,还有尺、斗的不统一面临了很多的麻烦,给商品交换带来困难,严重的会给秦朝的经济发展带来混乱,还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由漫画中我们也已经看出,战国时货币非常复杂,形状大小、轻重、计算单位都不相同。基本币制是四大类(看课件)。燕、齐等国流通“刀币”(是从实用的刀子变化而来);魏、赵、韩流通“布币”(是由古代的除草农具演化而来的);楚国流通铜贝,也叫“蚁鼻钱”、(“鬼脸钱”);秦国流通“圆钱”,也叫“环币”。(环币是从纺织工具纺轮演变而来的),环币比起布币和刀币,计数和携带更方便,因此逐渐成为受欢迎的货币。

咱们看到,这么多的货币种类必然会给商品交换带来困难,因此秦统一后,规定废除各国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此钱中间只所以做成方孔,是因为当时人民想把钱做得精致一些,需要把钱的边缘磨圆滑,磨时需要穿一根棍上,如果中间是圆孔,则不易固定,该成方孔,再穿在一根方棱的棍上就很容易固定。又因为这种钱标准重量为半两,所以称为“秦半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这个圆形方孔钱也因其形制合理、便于使用,所以后世也都纷纷效仿,在我国有深远影响。

师:在经济上,秦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高一年级历史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扶清灭洋和安抚政策;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2. 能力方面:

(1)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辛丑条约》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具体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的能力。

3. 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义和团运动历史经验教训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 m.niubb.net封建斗争的任务。

4. 学法指导方面:

(1)引导学生将义和团运动与太平天国运动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区别不同点,学会类比方法。

(2)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关于清政府对义和团改变策略的历史材料,分析清政府的真正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方法。

(3)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带来的严重危害,帮助学生完整掌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过程。

重点、难点分析

1. 重点分析:

(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节重点之一。首先要注意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义和团这时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正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2)《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这是本节教材的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备地要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2.难点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面临已经发展到北京皇城脚下的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连续几天召开紧急的御前会议,研究对策。一派大臣主剿,另一派大臣主抚,争论很激烈。其实,两派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消灭主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招抚的结果,义和团虽取得了合法活动的地位,但也因未能识破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及欺骗阴谋,致使日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末的中国,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与此同时,农民阶级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而帝国主义为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一、 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师:请同学们回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回忆、思考、作答)

师: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不仅通过战争攫取了大量特权,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上的侵略,而且还凭借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文化侵略。

生:(阅读教材第97页小字,思考作答其说明的问题)

师: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外国教会和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越来越猖狂。从6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断掀起反洋教斗争。德国强占胶州湾以后,山东各地人民反洋教斗争汹涌澎湃,终于酿成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板书二)

二、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 义和拳——民间秘密反清组织

师:义和团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主要成员是哪些人?

生:(根据已知常识回忆作答)

师:义和团原称义和拳,是民间秘密反清组织。以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为主,主要活动地区是鲁、直、豫。从义和拳到义和团,它是怎样形成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斗争最先在什么地方爆发?

生:(看教材第97页义和团运动形势示意图,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情况)

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兴起?

生:(在教师启发下,回忆、思考、讨论作答)

师:甲午战争中,山东受害最深;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首先从山东开始,德国强占、强租胶州湾;外国教会势力在山东非常猖獗;而义和拳的活动在这一带比较活跃;1898年,赵三多带领冠县义和拳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2. 义和团运动序幕——冠县义和拳攻打教堂

师:义和团运动的序幕揭开了。什么时候义和拳改称义和团了呢?后来,又有了哪些发展呢?

生:(结合形势图,了解在冠县、平原、京津等地义和团的活动,掌握其兴起与发展的脉络)

师:1899年平原大捷之后,义和拳改称义和团,声势大振。19__年,义和团进入京、津,斗争达到高潮。

3. 平原大捷——义和拳改称义和团,声势大振

4. 义和团运动高潮——义和团进入京、津

师:(辅导同学阅读教材第98页小字,了解义和团浩大声势)

生:(分析教材第98页材料,通过讨论,明确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师:义和团最恨和约,误国殃民,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性质,斗争目标是指向帝国主义的。斗争中,义和团提出了什么样的口号?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的什么策略呢?(板书三)

三、扶清灭洋和安抚政策

师:为了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义和团在斗争中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这个口号,同学们有什么看法,请大家发表意见。

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阐述观点)

师:对这个口号的评价,要两点论,要从两个方面去看。首先,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它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的尖锐,能够广泛地动员群众参加反帝斗争。但是,扶清灭洋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战斗纲领。扶清容易使义和团放松对清朝统治的警觉;灭洋又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这说明义和团对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给清政府带来什么影响?清政府对义和团采取了什么政策?

生:(思考并作答)

师:山东义和团斗争发展时,清政府曾派袁世凯疯狂镇压,现在为什么转而采取安抚政策,默许义和团为合法团体了呢?用意何在呢?

生:(分析教材第99页材料,弄清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转变的真正意图)

师:清政府的安抚政策,为义和团运动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义和团控制京津,势不可挡。帝国主义为镇压中国人民的斗争,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板书四)

四、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战争的爆发和廊坊、杨村之战

师:19__年夏,英、俄、德、法、美、日、意、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正式爆发。在廊坊、杨村一带,侵略军遭到义和团和猛烈袭击,狼狈退回天津。6月下旬,清政府被迫宣战。

生:(结合教材第99页插图和小字,了解八国联军在大沽口登陆和进攻大沽炮台的情景)

2. 天津保卫战

师:侵略军攻下大沽炮台以后,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打击敌人。守卫天津的清军将领聂士成阵亡。

生:(阅读教材)第99页小字,了解天津保卫战是义和团和清军联合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师:在保卫天津的战斗中,义和团和清军拼死坚守,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但天津终于陷落。侵略军在天津成立都统衙门,实行殖民统治。北京的战况如何呢?

3. 义和团在北京的战斗

师:德国公使克林德枪杀义和团民。愤怒的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知道克林德被打死后的事情和中山公园里的保卫和平坊吗?

生:(回忆联想,根据常识作答)

师:围攻使馆和攻打西什库教堂的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

生:(结合教材第99页插图,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师:清政府虽然被迫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各国实行分区占领。联军统帅瓦德西在紫禁城内设立联军司令部,统治北京城。生:(阅读教材第101页小字和第100页材料,结合插图,认清八国联军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五、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逃往西安。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进行残酷镇压。请同学们考虑,义和团运动是怎样失败的呢?

生:(思考、议论、作答)

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失败了。

生:(阅读教材第101页小字,分析说明的问题,讨论义和团运动的作用)

师:义和团运动这场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革命高潮讲的是什么重大斗争?和义和团运动比较,这两次农民斗争有什么相同点?

生:(回忆思考,讨论作答)

师: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协团运动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斗争,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也都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义和才运动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也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19__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板书六)

六、《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

师: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是哪些国家?

生:(回忆作答)师:19__年9月,清政府被迫与英、俄、德、法、美、日、意、奥以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11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生:(结合教材第102页插图,听教师讲述《辛丑条约》的签订)

2.《辛丑条约》的内容师:条约的内容有哪些?请同学们看书。

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教材第102页,掌握条约主要内容)师:这些条约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

3.《辛丑条约》的危害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中国近代史上有赔款内容的条约有哪几个?赔款的数额是多少?

生:(回忆作答)

师:《辛丑条约》的赔款数额是多少?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生:(思考作答)

师:《辛丑条约》没有割地的条款,但有划使馆界和拆除炮台、允许外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的规定,你对此规定的严重性怎么看?

生:(讨论作答)

师: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意味着什么?

生:(结合教材第103页小字,思考作答)

师:正如同学们所分析的,《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国家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完全确立。《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生:(做教材第103页练习题一,准确掌握义和团兴起过程。)

小结。(略)

【简评】历史课堂教学中,注意联系前后的知识,对历史问题进行比较、归纳是事半功倍的好办法。本节教案在重点难点问题的教学上使用了这一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辛丑条约和其他条约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注意了以下几点:一、提出的问题适应全体同学学习能力的提高;二、在阅读课文、补充材料,思考和讨论中进行师生双边多种形式的活动;三、引导学生更加关注义和团的历史作用和辛丑条约的影响。这样,本节课在能力、价值观等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给人与润物细无声之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 篇三

《两极世界的形成》

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基本史实,理解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背景及实施步骤;

2、掌握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各国内部的民主改革;华沙条约组织;经互会等史实,归纳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国的分裂;朝鲜半岛的分裂;古巴导弹危机等史实,正确分析“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过程与方法 问题探究 对比分析 史料研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大国的争霸是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给世界和平带来威胁。要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反对霸权主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苏两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中最重要的两股力量,团结合作,共同为打败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战后,两国的合作关系逐渐发生变化。

(多媒体:打出丘吉尔在富尔顿发表的演说中的一句话)

提问:丘吉尔的演说表明了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态度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师:战后美、苏两国的对峙争霸,使世界进入了“冷战”时期。

提问:什么叫“冷战”?

一、美国的“冷战”政策

师:接下来我们首先要了解有关冷战的背景(多媒体播放雅尔塔会议上三巨头图片)

提问: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会议上讨论了哪些问题?

过渡: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世界格局的框架。从此后开始,美苏两国开始在各个领域进行争霸活动。

师:(多媒体打出有关战后美、苏两国经济、军事方面的材料,以及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不同的材料)

提问:美国发动对苏“冷战”的原因何在?

师:(介绍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及其8000字电报)

(叙述)1946年,丘吉尔在富尔顿的演讲,成为了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的导火索;

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演说,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师:(多媒体打出问题,思考)

美国的冷战具体在政治、经济、军事上有何表现?

(多媒体提供有关战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残破、_的典型事例)

提问:美国对欧洲提供经济援助的原因?

过渡:对西方国家进行援助,对于东欧各国不愿与美国合作的国家政治上进行遏制,经济上的封锁

(多媒体投出“北约海军军事演习”图片以及美国建立“东南亚军事条约网”的相关资料)

提问:北约军事集团的建立对世界局势产生的影响?

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过渡:随着美国开始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也加强了相互联系,以打破美国的遏制。

提问:社会主义阵营中主要有哪些国家?重点强调:

1、东欧各国中很多国家是在苏联的直接帮助下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的,但南斯拉夫有所不同,对苏联又很强的依赖性。

2、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对维

护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

(2)提问:欧亚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过渡:除此之外,社会主义各国为了进一步加强在经济、军事上的合作。

(3)提问:苏联等国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抗?

三、“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师:处于美苏冷战下,整个世界处于战争的威胁中,虽然从整个世界看,美苏实力的均衡,对峙保证了世界的相对稳定,但从局部地区来说,美苏的冲突却是非常激烈,甚至是武装冲突。

柏林危机

(多媒体提供相关的柏林墙图片,文字资料)

朝鲜战争

(讨论:你认为柏林及朝鲜分裂以及美国发动朝鲜战争的原因)

师:(点评)

1、朝鲜分裂是由于美苏在战后处于政治原因认为的割裂了朝鲜半岛,处于美苏自身的战略需要,不顾弱小国家的利益。

2、美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保证其在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利益,维护亚洲地区的战略军事。

过渡:美苏除了政治对抗外,在军事上也激烈对抗,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使整个世界处于核战争边缘

(多媒体打出相关的历史图片,地图,数据和文字资料)

讨论:古巴导弹危机最终解除的内在原因?

(苏联的实力要略逊于美国,同时双方都保持了克制)

高一历史教案 篇四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2课时)

教 学 目 的

一、基础知识:

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干涉 袁世凯出山的背景和目的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内外政策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性质 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失败原因和教训

二、思想认识

1、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由于帝国主义的扶植和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教育学生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

3、通过辛亥革命失败原因和历史教训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三、能力要求

1、通过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和袁世凯的两面派手段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讲述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中革命性和软弱性的表现,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分析和讨论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培养和增强学生依据教材和学过的知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重 点 难 点

重点: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难点:分析和认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

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一、帝国主义对辛亥革命的干涉与破坏

1、军事威胁、经济扼杀

帝国主义是一贯仇视和破坏中国革命的。武昌起义爆发后,帝国主义便积极准备武装干涉中国革命(表现:教材P87三点内容:调集军队、军舰;出售武器;截留海关税收)

2、在“严守中立”伪装下扶持新代理人

由武装干涉到“严守中立”的原因: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

实质:扶植新的代理人来阻止破坏革命

结果: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掌握了清朝的全部统治大权

3、帮助袁世凯策划“南北和谈”思考:“南北议和”是怎样出台的?

北方:袁世凯一方面对革命党进行,另一方面又迫使清政府接受议和

南方:军政府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竭力主张同袁世凯妥协,革命党人也同意停战议和

过程:1911.12.南方代表伍廷芳和北方代表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正式举行和平谈判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思考:南京临时政府是怎样成立的?为什么说它是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简介孙中山回国和他以绝对多数票当选为临时大总统的情况。

1、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成立概况:(时间、领导人、国旗、国都、历法、纪元)

性质: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革命政府。

内外政策:看书中表格,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活四个方面的法令措施。外交方面见P86,发表《告各友邦书》: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

思考:南京临时政府对内政策有何历史意义?

孙中山为什么要承认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定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你怎样看待这个外交文告?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南京政府成立后还颁布了重要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它是1912年春,由参议院制订、孙中山颁布的`。

思考:《临时约法》出台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

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内容:三大方面(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和责任内阁)约法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参议员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国家政体采用内阁制布不是总统制。

这是因为袁世凯正加紧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革命党人企图以约法约束袁世凯。

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1、原因:

促成袁世凯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四个因素: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

②立宪派和旧官僚的乘机进攻

③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④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

2、经过

①逼迫清帝退位。

他采取两面手法。一方面宣称清帝退位给予优厚的条件,另一方面唆使部下发表通电,要求共和政体。在袁世凯的威逼利诱下,清宣统帝宣布退位。时间是1912.2.12.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当时民国给予优厚的条件,对此,史学界评价不一,有的认为这是速定共和的手段,但更多的人认为保留了一个宫中小朝廷,是对封建势力的妥协。

②通电赞成共和,迫使孙中山向参议院提出辞职。

清帝退位的第二天,袁世凯就通电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立即向参议院呈递辞呈。在辞呈中,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利,又提出三个条件:临时政府定都南京、新总统在南京就职、新总统必须遵守《临时约法》。他希图使袁世凯离开其老巢北京,置于南方革命党的监督和法律的约束之下。

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二届临时大总统。

③1912.3.10.在北京就任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的前两个条件很快被袁世凯施诡计打消了。于是1912.3.10.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标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了。

临时政府北迁。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职。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讨论:你认为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说明理由?

2、功绩

①给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以致命一击。

②给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以沉重打击。

③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对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失败原因

辛亥革命的功绩是伟大的,但它的功绩和失败并存。辛革命的失败不仅体现在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更主要地表现在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所以从根本上说,辛亥革命是失败的。

失败原因:客观上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主观上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分析其具体表现)

4、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

高一历史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学案展示。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高一历史公开课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掌握经济特区的概念、设立及意义,理解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认可、支持“对外开放”这项基本国策;

(2)掌握沿海经济开放地带的形成和浦东开发的目的及影响,理解浦东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掌握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点,能在地图上找出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位置。

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并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2)进一步思考如何应对对外开放给国家和个人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增强紧迫感。教育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与时俱进。

重点: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经济特区的建立,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难点: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概念

是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在这里实行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经济政策,如在吸引外资,减免税收等方面,给予特殊待遇,以此引进外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2、经济特区的特点

(1)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2)以吸引和利用外资为主

(3)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经济所有制形式

(4)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

3、设立

(1)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为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

(2)1988年,中国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海南经济特区。

问题探究

指导学生阅读P5学思之窗,回答:国家为什么首先在广东福建两省实行对外开放?

4、影响

(1)特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2)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

(3)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过渡: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邓小平同志说:“除现在的特区之外,可以考虑再开放几个港口城市,如大连、青岛。这些地方不叫特区,但可以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于是,我国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继经济特区后,我国政府又在沿海开放城市和其他开放城市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1984、5)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2)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在P59地图上找出14个城市的位置,并思考:这些城市发展经济具有哪些有利条件?

2、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开放: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地带。

(3)意义: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都有深远影响。

3、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中国政府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a.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为主;

b.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c.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浦东的地理、历史状况

浦东位于黄浦江以东,面积556平方公里,是上海面积的1/12,过去的浦东仅表示位置在黄浦江以东,在地图上没有任何标志。历史上黄浦江两岸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浦东虽与繁华的上海外滩、南京路仅一江之隔,但经济上远远落后于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上海老城区。以至于人们“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2、开发的目的

(1)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

(2)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

(3)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

3、时间:

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4、意义:

浦东新区已成为上海新兴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格局:通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什么?

“全方位”,就是既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式,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对外开放。

“宽领域”不仅在经济领域,也涉及到保险、邮电通信等服务贸易以及环保、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开放。

高一历史教案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研习,阅读教材学习陆王心学的主张,培养史料分析及历史信息获取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探讨理学的历史影响,提高历史问题思考能力,培养团队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理学的影响。

难点:对“致良知”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史料研习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王阳明格竹”的故事:阳明治学,初效朱熹格物致知之说。曾与友同静坐格竹,以期致知。友三日而惫。阳明持至七日,豁然顿悟,遂反其道而行之。那究竟王阳明是如何反其道而行之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进入今天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陆九渊的心学

教师课件出示如下表格,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心学代表人物陆九渊在世界观和方法论方面与宋明理学代表人物不同的观点主张。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陆九渊的世界观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心即理也”,“心”是世间万物的本源。并提出了“发明本心”的方法。

(二)王阳明的心学

(1)教师课件展示王阳明画像,简单介绍王阳明生平,并讲授: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的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课件展示如下两则小故事,加深对王阳明心学的`理解:

故事一

一次王阳明与朋友同游南镇,友人指着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继承陆九渊的观点,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故事二

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了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大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人天生具有良知,要“致良知”。

(三)理学的影响

(1)师生共同归纳陆王心学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回顾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2)教师课件展示如下名言:

①鲁迅的名言:吃人。(《狂人日记》)

②戴震:“人死于法犹有可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③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④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⑤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

⑥张载:“为天地立心,为声名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要求学生感受如上名言,并结合教材进行小组讨讨论:理学的影响如何?教师引导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理学。

(3)学生讨论之后自由发言,教师最终总结:

①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如清代学者戴震所抨击的,“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

②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总结过程宗教师提示认识历史现象要采用辩证的观点,、客观,一分为二的进行分析。任何只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分别复习陆九渊和王阳明心学的主要观点。

作业:自主探究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六、板书设计

陆王心学

一、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发明本心

二、王阳明

③致良知

三、对理学的评价

积极、消极

高一历史教案 篇八

[主题内容分析]

本主题是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入手,论述人类的生存方式,突出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展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第一板块"社会结构"主要阐述影响、制约人类生存的社会因素;第二板块"社会生活"描述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第三板块"社会风俗"展示生存方式中的庆典形式和人际交往形式。

第一单元社会结构

[单元内容分析]

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态(马克思语)。本单元由《婚姻与家族》、《等级与阶级》和《种族与人口》三课组成,人口、婚姻、家庭、家族、阶级、阶层共同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内容。其中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等级和阶级,它是构成和决定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

[单元教学目标]

1、知道人口、婚姻、家庭、家族、阶级、阶层是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内容;了解婚姻制度的演变和家族家庭的变化;了解阶级与等级的产生以及演变;了解人种的形成和人口增长情况;初步了解推动社会结构变化的内在主要因素,初步了解社会结构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认识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初步了解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及其变化。

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考察,初步感知从文化的大环境看人类生活结构的思维方式;通过对社会结构各要素的变化及其原因的探索,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文化人类学、风俗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状况,初步体验运用阶级分析发法、统计数据分析法等方法研究历史的过程。

3、通过对社会结构考察,使学生认识社会存在的基础地位。通过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的社会生活,感受中华民族文明的璀璨。

[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索变化的原因,认识社会结构的变化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2)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及其变化,探知变化的原因,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

(3)引导学生认识等级与阶级是构成和决定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等级与阶级的演变,具体地揭示了社会结构的纵向发展。不同等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构成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2、内容解析

社会结构是在一定物质生产水平上,人类把自己组织起来借以在其中生活、生产的文明框架。

婚姻制度、姓氏来源与家族、家庭演变直接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改变,对人类历史进入氏族社会以及氏族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种族与人口"在于阐明人类生活最根本的要素,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便没有社会。人口数量的多少,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使不同地域的人群形成了不同的可遗传的体质特征,由此形成不同人种。人种的不同是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与智力、能力没有必然联系,无论属于哪个种族,都赋有多方面的聪明才智和潜力,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明。"等级和阶级",这是两个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阶级的概念偏重于经济地位。等级则是偏重于政治与法律地位。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不同的等级和阶级,它是构成和决定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婚姻与家族、种族与人口、等级与阶级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认识它们是构成社会结构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探知他们的演变及其原因,使学生能更好地把握社会结构的变化既是文明发展的原因,又是文明发展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独特的姓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家族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基础,在数千年家族的历史变迁中,家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并通过与地缘关系、利益关系的结合,演化出种种再生形态,形成一个从家庭到宗族不断分化、整合的过程系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在人口问题上做出重大贡献,实行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人口,为世界各国解决人口做了有益地探索。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变化,可以引导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对现实中国的认识。

3、活动建议

(1)学习目标

了解家庭形式的变化及其历史因素、了解人口迁移及其历史因素;通过微型调查了解自己家庭的变迁,探究从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并初步掌握简单的社会调查方法;通过对自己家庭的考察,增进对自己家庭的认识,懂得家族与社会的关系,寻根认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2)学习过程

第一阶段调查收集资料。本阶段,教师工作重点在于对调查、访问活动的原则加以指导。

①介绍社会调查的主要途径、撰写社会调查报告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提供若干范文,给学生作参考

②明确调查的主要目的、对象。目的:收集反映家庭在近一百年变化的资料,探知变化的历史因素;对象:自己的家庭成员;

③明确调查主题,撰写调查提纲。反映家庭的变化状况的内容有很多,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家庭成员职业变化、家庭成员人数的变化、家庭成员居住地变化等方面展开调查。

④组织学生开展调查

第二阶段围绕资料展开探究。

本阶段,教师的工作重点是要指导学生有效处理材料,发现材料相似之处,并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中寻找相关因素。

①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可以要求学生把所收集的资料,通过制作演示文稿、编写家谱、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向全班展示

②按时间段:1839年—1915年;1927年—1949年;1950年—1977年;1978年—2002年,把学生分成4个小组,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找出本时间段各自家庭的相似之处。

③分析每个时间段出现相似之处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变迁、文明发展的角度理解家庭的变化。

④揭示上海家庭的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单元评价建议]

本单元的是从人类的物质生活入手,论述人类的生存方式,以此展现人类文明进程,因而涉及较多社会学知识。所以就评价而言,应以开放式评价为主,一方面要考核学生从相关历史现象、史料图表等中提取信息能力,加深对所学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要考核学生能够运用社会学的方法分析历史现象、研究历史发展的能力,强化学生从文化的大环境观察人类生活结构的思维意识。

高一历史教案模板 篇九

教材解读:

本课课标要求学生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时应从生产力角度提纲挈领地分析概况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是古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促进了生产组织的小型化,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形态的基础。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时期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方法指导:

为了更好地把握本课,课前要求学生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知识,充分预习好课本知识。课上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通过情境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历史。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层层剖析和比较,大胆回答,积极发言,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教材整合:

本课一条重要的线索就是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耕作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至此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也成为主要生产技术。精耕细作是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一种概括,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

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低下,工具简陋,劳动者集体耕作;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出现和逐步推广,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业经营成为可能,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集体耕作被小农经济取代,男耕女织成为主要生产的组织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给学生放映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视频选段。歌词是“(七)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董)绿水青山带笑颜。(七)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董)夫妻双双把家还。(七)你耕田来我织布,(董)我挑水来你浇园。(七)寒窑虽破能避风雨,(董)夫妻恩爱苦也甜。”提问学生,七仙女和董永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种生活方式有什么特点?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感知目标

通过整合教材,整体感知目标,并通过多媒体展示,1、早期的农业生产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把握本课重点。

讲授新课

(一)早期的农业生产

1、请同学们看地图册《南北两大农业经济区的形成》,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农耕经济形成了南北两大经济区,形成南稻北粟的格局,认识到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

2、进行历史遗迹探究,通过展示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和马桥文化遗址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明白当时使用的工具是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分析归纳在原始社会、商周时期耕作方式。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采用列表的方法,按照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顺序,从生产工具、耕作方法、农作物种类和水利灌溉等方面,说明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展示春秋战国以及西汉和唐宋农业生产的基本工具,使学生意识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革。

3、通过图表让学生明确我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方式,形成精耕细作技术的基础,分析出早期农业生产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使学生了解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关系,最后了解中国古代农业在古代世界居于领先地位,使学生增强爱国意识。

(三)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1、展示小农经济的几个问题,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分别讨论某个问题然后各个小组有一个代表进行回答。第一小组讨论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第二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特点,第三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有利影响,第四小组讨论小农经济的不利影响。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展示材料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西汉晃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三反映了小农的生产生活状况,概括该则材料的观点。

(4)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答案:(1)牛耕技术。(2)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主要观点:农民长年劳累、生活贫困;赋税和徭役负担沉重:农民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生产、生活条件艰苦。

(4)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①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水利的兴修。②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③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概括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从历史地位、生产结构、基本特征、基本模式等几方面,小组讨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然后展示。

1、历史地位: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2、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3、基本特征: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4、基本模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知识拓展:

当今中国农村人口膨胀,农民生活条件急需提高,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是中国社会走向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回顾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农业发展的现状,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课堂小结:

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在世界众多文明古国中居于领先地位。在有利的自然条件下,由于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水利工程的兴修,中国农耕文明得到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 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基本模式。鉴古知今,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将有利于促进现代中国的农业发展。

教学反思:

本课以学生所熟知的戏剧入手,化抽象为具体,便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于接受。在教学中,结合教学目标,围绕着四个问题,由浅及深,展开问题探究,有利于形成学生的思维主线。在充分利用课本资源的基础上,教学中又整合了鲜活的历史图片和资料,使学生易于建立知识结构。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试图通过各种途径,活化历史教材,使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快乐中追求知识,在掌握历史知识中,提高自己认知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

新高一上历史教案 篇十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柯立芝繁荣”、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意义深远的新政。

学习本课的目的主要在于使学生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以及罗斯福新政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认识。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世界整体性发展进程。而罗斯福新政则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不仅保存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且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树立了典范。所以本课在世界现代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情分析:学生对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等世界史内容接触较少,需借助更多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针对本课中难度较大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多种形式的历

史资料,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现象,客观地去评价历史事件。

学习方法:自主研习、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归纳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特点和影响。

归纳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探究“新政”特点和影响、充分理解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对西方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课内外多种史料获取历史信息、认识历史现象、

分析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和勇于面对危机克服困难的精神。

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重点: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影响。罗斯福新政措施和影响

难点: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CCTV公益广告《读书-主持人篇》视频,

【教师活动】阅读可以提升我们的品味和文化素养。同样阅读丰富的史料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今天我们大家一起以阅读课的方式来学习一下《罗斯福新政》。

大家跟老师一起迅速浏览课本,看一下共包括哪三个子目:

【师生共读】1.“柯立芝繁荣”;2.冲击资本主义的大危机3.意义深远的新政。

【投影展示】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略)

二。【新课探究】

(一)自主研习

1、自读课本33页小字回答: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2、自读课本33--34页内容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3、自读课本35--36页内容归纳罗斯福新政涉及的领域、措施、影响。

(二)自学检测、合作探究、教师点拨强调

【教师引导】一战后,国际环境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也出现了一度繁荣,历称为“柯立芝繁荣”,那么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一:柯立芝繁荣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矛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生产的相对过剩,造成产品大量积压,最终引发了股票狂跌,企业倒闭、一些大股东瞬间变得一无所有【投影展示】资料和漫画

【教师引导】这样1929.10.24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就在美国爆发了,那么这场危机具有哪些特点呢?

【投影展示】自学检测二:归纳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学生回答】学生根据材料分析说明

【教师引导】这场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球,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下面大家阅读以下史料探究”经济危机的影响”

【投影展示】反映经济危机影响的历史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国际关系角度说明“经济危机的影响”

【教师引导】这次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乃至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受害的是美国,灾难中的美国此时迎来了第32届总统大选。胡佛和罗斯福成为美国总统的候选人,下面大家共同读他们的竞选主题,

【投影展示】胡佛和罗斯福竞选画面和竞选主题

【学生活动】学生读竞选主题

【教师引导】假如你是美国的民众,你将把宝贵的一票投给谁呢?

【学生活动】投票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就加一个小插曲,【投影展示罗斯福的生平】据此阐述一下罗斯福最让你敬佩的地方在哪?

【学生自由发言】(略)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了解一下罗斯福执政时遇到了那些棘手的问题?

罗斯福总统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投影展示】危机中美国面临的种种问题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教师引导】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共同归纳一下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强调】新政的特点就在”在它抛弃了美国信奉的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最后使美国成功渡过了危机。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通过材料来共同了解一下新政后的美国,归纳一下“新政的影响”

【投影展示】新政后美国社会发展的资料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根据材料从经济、政治、资本主义发展角度归纳新政效果。

【教师引导】新政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新政不仅挽救了美国,而且使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得以保存,更重要他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在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广泛推广,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就此能否新政“完美无缺”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全面客观地认识‘罗斯福新政’呢?

(三)师生交流园、拓展延伸

【投影展示】

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即罗斯福政府)挽救了它。——罗斯福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罗斯福

【教师引导】问题1.新政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

如何理解“新政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新政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3、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

【投影展示】全面客观评价罗斯福新政资料

【教师引导】目前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改革任重而道远,我们从成功的改革案例中用应该吸取哪些经验呢?

三。以史为鉴:改革路上的探索

【投影展示】列宁新经济策:——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罗斯福新政:——借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教师点拨】启示:开拓国际视野,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断发展进步,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教师引导】本节课我们利用大量的可内外资料探究了“罗斯福新政”的重点知识,下面大家根据老师提供的知识结构梳理一下本课内容,以便帮助我们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

四。知识梳理、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学生根据板书自行梳理知识结构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10篇《高一历史教案》,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本文地址:高一历史教案优秀10篇https://www.pxwst.com/a/171811.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劳动教育心得体会优秀3篇

    上一篇作文: 教师政治学习心得体会优秀3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高一历史教案优秀10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高一历史教案优秀10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