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作文网,作文大全,分类明确,让孩子更爱作文!
适合孩子,写作不迷茫

吕正操的冀中抗战励志故事(优秀10篇)

时间:2023-07-24 13:08:54 | 来源:啦啦作文网

八年抗战故事:钢盔 篇一

钢盔,日语叫做铁帽,是侵华日军普遍配备的防护装备。在电影中,鬼子不是戴着挂“屁帘儿”的战斗帽,就是戴着钢盔,这几乎成了日军的标准形象。

日本后勤研究专家青木孝治(参加过侵华战争),有一本研究日军钢盔的著作,叫《陆军铁帽物语》,居然有不少新的发现。比如,日军战斗帽后面的那个“屁帘儿”,有人说,是用来防中国大刀队砍脑袋的。青木的研究表明,它是为了防晒,分成几片,可以通风,虽然样子有点寒碜,但效果确实不错。日军的钢盔虽然威风,却也带来了不少烦恼。

冻住脑袋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根据到欧洲观战的武官的报告,开始让士兵装备钢盔,但一直没有正式使用。“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抵抗,日军的钢盔基本没有派上用场。

真正用上钢盔,是在黑龙江和马占山部作战时。面对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不断增兵,双方在江桥、齐齐哈尔等地展开了一系列激战。

日军使用了大批新式装备,不但让钢盔得到了检验,还使用了装甲车、坦克等武器,这是日军第一次在实战中使用坦克。日军攻击马占山部所用的雷诺FT-17坦克,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北大营东北军仓库里夺取的。

坦克的使用,被证明在破袭战中非常有效;钢盔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日军的伤亡。但是日军发现,钢盔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由于钢盔的里衬太薄,在黑龙江寒冷的天气里,日本士兵出汗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很快脑袋就会和钢盔冻在一起。如果强行摘取,还会连皮带肉扯下来。

面对这种古怪的情况,日军不知如何处理,有人采用热水浇钢盔的办法,结果将被冻结的头皮直接剥离。

宿营的时候,头皮和钢盔被冻在一起的新兵摘钢盔时,经常发出阵阵哀号。日军攻占齐齐哈尔,阵亡300余人,而因为冻伤减员近人,其中不少是这种钢盔带来的“头伤”。

为此,日本士兵在钢盔里垫上纱布或者棉布,样子虽不好看,但是解决了冻伤的问题。

成为靶子

诺门罕之战时,戴着钢盔的日本士兵因头部中弹而死的人数,甚至多于不戴钢盔的士兵。

难道苏联人使用带有磁性的子弹,专打钢盔?钢盔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弹片,保护头部。由于钢盔是一个弧面,如果子弹不是正面击中钢盔,大多会滑飞,这就是钢盔有防护作用的原理。

诺门罕之战时,头部中弹的日本士兵,多半是钢盔正面被命中,钢盔被洞穿,脑袋当然难保。苏军的枪法为何这样准?日军派出专家到前线考察,方才真相大白。原来,日军使用的钢盔,前面正中有一个小红五角星。红色最醒目,苏军很远就能发现,瞄着小红五角星开火,一击必中。

诺门罕之战后,吃了大亏的日军,被迫取消了钢盔正面的小红五角星。

抗战女英雄事迹故事 篇二

抗战女英雄事迹故事700字

八女投江——英灵永垂不朽

“八女投江”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官兵,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与日军血战到底而决不屈服,最后集体投江殉国的英勇事迹。

1938年夏天,日本关东军纠集伪蒙、伪满军在松花江下游展开了“三江大讨伐”,东北抗联第4、5军为摆脱困境决定向西转移,遭到日军多次围追堵截,牺牲了很多抗联战士。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5军第1师的一支百余人的队伍被乌斯浑河挡住了去路,队伍中有第5军妇女团的八名女战士,她们是:冷云(原名郑志民)、胡秀兰、杨贵珍、郭桂琴、黄贵清、李凤善、王惠民、安顺福。抗联队伍经过几日的奔袭,战士们又饿又累,师长决定在岸边休息一夜明天早晨过河。10月的北方天气已经非常寒冷,部队在河畔露营后,燃起了几堆篝火取暖。日伪特务葛海禄发现了江边有篝火闪动,向日本守备队报告有抗联战士在江边休息。后半夜,日军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军与伪军将抗联战士包围。拂晓时,抗联战士们发现了日军,急忙向外冲。冷云比较冷静,命令七名女战士卧倒,敌人没有发现她们,向大部队逼近。此时情况十分危急,在此生死关头冷云果断地组织女战士殿后,从背后袭击敌人,吸引日军火力,掩护大部队突围。敌人一下子慌了神,以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们还击,大部队乘机突出了日军的。包围圈。冲出去的同志最后听到她们齐声喊――“快往外冲啊!保住手中枪,抗战到底!”日军在得知她们只有八名女兵时,变的更加猖狂边打边叫:“乖乖投降吧!皇军不会亏待妇女!”当大部队发现还有八名女战士没有冲出日军的包围后,多次组织抗联战士回来营救,因日军火力强大未能成功。被包围的八名女战士投出了最后一颗手榴弹,趁敌人卧倒的机会,毁掉枪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乌斯浑河中……写下“八女投江”的壮丽篇章。 8名女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献出了她们年轻的生命,她们中最大的25岁,最小只有13岁。

抗战小故事 篇三

陈田生带头劫车

1940年冬11月,日军在进犯长沙时,辎重运输十分困难,中途不时遭到阻击。有天,日军有辆汽车不知在那里受重创掉了队,开到界上就已经寸步难行,几个敌人也是精疲力竭地坐在车上。

陈田生看到了,过细一瞄,车上物资满满的,前后都没有日兵和汽车。他便大喊:“快来打汽车罗!”附近的农民一听,抡起扁担、锄头、木棍从四面追了上来,越来越多。日军一见这多人追来打,惊慌失措,只是连忙开车前进。可是这时的武长公路已经破坏得高低不平,加之汽车又受到重创,走起来歪歪倒倒,有时比走路还慢。百姓一面追,一面喊;日军一面走,一面叫,一直赶到赵家洞,这时平江的人也来一同攻打,汽车开不动,敌人无法跑,全部被打死了。车上的罐头、食盐、糖、美女牌香烟、牛奶、牛肉干,各种各样的食品,凭人们拿。车上还有机关枪、盒子枪、大刀等武器,汽车被你一锄,我一棍,搞得稀烂。武器送交部队了。

抗战老兵刘维忠励志故事 篇四

7月5日,记者来到麻阳苗族自治县幼儿园老家属区,听年已91岁的抗战老兵刘维忠讲抗战故事。

1924年6月出生的刘维忠,抗战时参加过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老人的回忆,把人带进了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长沙会战活捉了日本兵

刘维忠是在17岁时,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壮丁的。1942年,他从新兵连被安排到国军独立工兵第五团二营三连当工兵,参加长沙会战,主要负责修筑工事,挖战壕、筑碉堡。

“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武器比较简陋,没有高射炮,只有机枪、步枪等轻武器。日军的飞机连续在空中进行轰炸。一次轰炸中,日军飞机投射的炸弹距离我所在的战壕只有30多米,炸出了一个20多米的深坑。”提起长沙会战,刘维忠难掩激动。

在长沙黄土岭,由于部队损失很大,刘维忠所在的工兵连也直接投入战斗,与日军进行了一次次正面交锋,最终将其击退。

“那次战斗中,我们还捉了几个日本兵,虽然伤亡很大,但大家都十分兴奋。”说起残酷的战斗,刘维忠眼里满是坚毅。

常德会战坚守城墙28天

1943年5月,刘维忠离开工兵团,加入国军74军57师炮兵团。刘维忠回忆,当时师长叫余程万。1943年11月,日军开始对常德发动进攻,炮兵团战士奉命死守城墙,确保半月内不能失守。

“在与日军连续对抗20天后,炮兵团几乎弹尽粮绝,每个战士只剩下两个手榴弹。为了攻进城,日军开始在城外投放毒气,挖洞、挖城墙。毒气吸入鼻孔后十分难受,但我们仍然死守着城墙。”刘维忠回忆道。

由于驻守城墙的炮兵伤亡很大,刘维忠一人必须守住4个“城墙眼”,防住数十个猖狂的日军士兵。在没有弹药的情况下,他不得不用石头代替子弹来抵挡企图爬上城墙的日军,这样连续蹲守了4天4夜,没有合过眼,没有吃过一粒米。

“你赶紧去休息一下吧,我来替你守着。”刘维忠记得,当时连长对他说了这句话。

28天后,日军攻进常德城内。刘维忠利用缰绳滑下城墙,不料缰绳断了,他摔落地上,双腿受了重伤。拖着伤腿,他奋力走到河边,靠一块船板游水过河,在游出河边20余米时,日军开始疯狂地在城墙上扫射,刘维忠用船板挡住身体,才得以保住性命。

“当时天很黑,天气十分寒冷,我游了两个多小时才游到对岸,上岸后身体完全僵硬了。在沙滩上不断翻滚,临近天亮时,手脚才有了点知觉,随后追赶部队。”刘维忠说。

采访中,刘维忠精神抖擞,思路清晰,每一次战斗的细节都记得很清楚。说起战斗中九死一生的场景,他还不时拿手比划,讲得绘声绘色。

晚年生活幸福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1947年,刘维忠看到国民党军心涣散、民心丧失,决定开小差回家。途中遇到解放军,他毅然加入,后来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屡立战功。1949年5月,刘维忠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12月,刘维忠从部队复员,回到麻阳工作。离休后,他享受副县级干部待遇,晚年生活幸福。

“现在身体健康,儿孙孝顺,家庭幸福,日子过得好,还得感谢党。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些抗战老兵很关心,我感到特别满意。”刘维忠感慨道。

抗战小故事 篇五

马港人善战取胜

日军第二次湘北大战败退时,残部经岳阳大界窜马港。有个敌人牵着三匹马掉了队,给赵大邦看见。他即约同徐从虎、徐采芹等人尾追于后,等敌人走到一段柳树茂密的河边,他们几个人一哄而上,将敌人按倒在地上打死了。把三匹马牵着送到新十师。

1940年10月,有个日军背着步枪窜入下马港学堂屋。徐佛保伏在堤坊上瞄,看到这日军一进门把枪靠在大门口,就到厨房里烧得黑烟直滚弄吃的。他便溜进大门拿着这支步枪往塘里一丢,跑到后山躲藏起来。不一会,只看到日军大叫大喊,跳进跳出找枪。过了一刻,枪没有找到,便把这屋里的月爹推到塘里淹死后走了。徐佛保立刻将杨昭明与徐光保喊在一起,抄小路埋伏在坳上,等到日军从山坳过时,三个人一齐动手,将他打死,回来从塘里摸起步枪,交给了李惠畴。

这年底日军换防,徐从虎跑到当地驻军九十八师参谋处向作战科段科长报告了敌人在换防中的情况,感到如果和便衣队配合在一起乘机袭击,准可得胜。段科长与安守仁参谋长商议,即电话命令三十八团张长布署进攻。要驻白石岭第四连虚张声势,牵制故人。晚六时许,徐从虎等给警卫连带路出发,进袭尖山。日军最怕夜战,尤其怕与九十八师“二十一师短兵相接。当时日伪里有这样几句话:二十一师是我的崽,八十二师是我的孙,九十八师才是我们的对头人。所以,徐从虎同九十八师的警卫连出其不意,突然袭击,敌人三面挨打,日军仓促应战,阵脚就乱了,只战几十分钟,日军就弃甲曳兵,狼狈而逃。是役大获全胜,辎重不计外,毖敌十七人,获步枪二十余支,电话机一部。这一次赵大邦、杨昭明、徐佛保、赵世落、徐采芹等都参加了战斗,九十八师都给了他们赏赐。

抗战感人故事3:九死一生打日寇 篇六

刘维忠是在17岁时,被国民党军队抓去当壮丁的。1942年,他从新兵连被安排到国军独立工兵第五团二营三连当工兵,参加长沙会战,主要负责修筑工事,挖战壕、筑碉堡。

“当时,国民党军队的武器比较简陋,没有高射炮,只有机枪、步枪等轻武器。日军的飞机连续在空中进行轰炸。一次轰炸中,日军飞机投射的炸弹距离我所在的战壕只有30多米,炸出了一个20多米的深坑。”提起长沙会战,刘维忠难掩激动。

在长沙黄土岭,由于部队损失很大,刘维忠所在的工兵连也直接投入战斗,与日军进行了一次次正面交锋,最终将其击退。

“那次战斗中,我们还捉了几个日本兵,虽然伤亡很大,但大家都十分兴奋。”说起残酷的战斗,刘维忠眼里满是坚毅。

1943年5月,刘维忠离开工兵团,加入国军74军57师炮兵团。刘维忠回忆,当时师长叫余程万。1943年11月,日军开始对常德发动进攻,炮兵团战士奉命死守城墙,确保半月内不能失守。

“在与日军连续对抗20天后,炮兵团几乎弹尽粮绝,每个战士只剩下两个手榴弹。为了攻进城,日军开始在城外投放毒气,挖洞、挖城墙。毒气吸入鼻孔后十分难受,但我们仍然死守着城墙。”刘维忠回忆道。

由于驻守城墙的炮兵伤亡很大,刘维忠一人必须守住4个“城墙眼”,防住数十个猖狂的日军士兵。在没有弹药的情况下,他不得不用石头代替子弹来抵挡企图爬上城墙的日军,这样连续蹲守了4天4夜,没有合过眼,没有吃过一粒米。

“你赶紧去休息一下吧,我来替你守着。”刘维忠记得,当时连长对他说了这句话。

28天后,日军攻进常德城内。刘维忠利用缰绳滑下城墙,不料缰绳断了,他摔落地上,双腿受了重伤。拖着伤腿,他奋力走到河边,靠一块船板游水过河,在游出河边20余米时,日军开始疯狂地在城墙上扫射,刘维忠用船板挡住身体,才得以保住性命。

“当时天很黑,天气十分寒冷,我游了两个多小时才游到对岸,上岸后身体完全僵硬了。在沙滩上不断翻滚,临近天亮时,手脚才有了点知觉,随后追赶部队。”刘维忠说。

采访中,刘维忠精神抖擞,思路清晰,每一次战斗的细节都记得很清楚。说起战斗中九死一生的场景,他还不时拿手比划,讲得绘声绘色。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挑起内战。1947年,刘维忠看到国民党军心涣散、民心丧失,决定开小差回家。途中遇到解放军,他毅然加入,后来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屡立战功。1949年5月,刘维忠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4年12月,刘维忠从部队复员,回到麻阳工作。离休后,他享受副县级干部待遇,晚年生活幸福。

“现在身体健康,儿孙孝顺,家庭幸福,日子过得好,还得感谢党。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些抗战老兵很关心,我感到特别满意。”刘维忠感慨道。

抗战英雄故事演讲稿 篇七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沿着先辈的足迹。

又一个清明节来临了,又一个缅怀先烈的日子。革命先烈们为了祖国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如果没有他们,我们怎能过上今天如此幸福的生活呢?

先烈们,是你们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时候建起了万里长城,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血杀拼搏。你们英勇倒下了,而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民却站起来了,他们高声唱着《义勇军进行曲》,那声音传到大江南北、传到长城内外;先烈们,是你们把中国人民从生死边缘拯救回来,你们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用血肉建设了新中国,让老百姓们当家做主了。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还记得邱少云吗?敌人的一枚枚燃烧弹扔下,正巧有一枚落在了他身边,要知道,当时他只要打几个滚,就可以免遭死亡的危险。但,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整个作战计划,他顽强地忍下来了。他绝不是钢铁铸造的,而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如果换成当今世界的每一位,能做到吗?但是,他却做到了,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坚韧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刘胡兰,一个听起来多么娇弱的名字,那颗爱国的心却远远重于泰山。她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虽然她只有15岁,但站在敌人面前却镇定自若,坚定的目光吓得敌人心惊胆颤。死亡的狰狞并没有使她畏缩半步,争取革命的胜利才是她不灭的信念。然而,凶狠的敌人毫不留情地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她为中国历史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辉煌一页。

是呀!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涌现出许许多多胆识过人的革命英雄,他们为了国家的未来,为了人民的幸福,宁可抛头颅、洒热血。这种无私奉献、英勇的行为,难道不值得我们世代传颂、永远学习吗?我们的革命志士是多么爱我们的国家!

同学们,我们是时代的幸运儿,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环境里。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只有懂得珍惜,懂得我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才会更加努力地去创造未来,创造美好的生活。战争的年代造就了烈士们的坚强与勇敢,和平环境同样会把我们培养成材,我们要有信心,因为我们有榜样!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是国家的接班人,让我们沿着先辈的足迹,继承先烈遗志,发扬前辈爱国精神,为祖国的日益强大、繁荣富强而发愤图强、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积极锻炼,共创祖国美好明天!

抗战英雄事迹故事 篇八

抗战英雄事迹故事500字

【事迹一】

1948年5月25日,解放隆化城的战斗打响。董存瑞所在连队担负攻击国军防御重点隆化中学的任务。他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连队随即发起冲锋,突然遭国军一座隐蔽的桥型暗堡猛烈火力的封锁。部队受阻于开阔地带,二班、四班接连两次对暗堡爆破均未成功。董存瑞挺身而出,向连长请战:“我是共产党员,请准许我去!”毅然抱起炸药包,冲向暗堡,前进时左腿负伤,仍顽强坚持冲至桥下。由于桥型暗堡距地面过高,两头桥台又无法放置炸药包。危急关头,他毅然用左手托起炸药包,以自己的身体充当火药支架。随着一声天崩地裂的巨响,敌军的暗堡被炸毁,董存瑞用自己宝贵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牺牲时,年仅19岁。

1946年秋天,国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住文水一带的八路军调往晋西作战,阎锡山趁机扫荡晋中平川,形势恶化。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中共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武工队”,坚持敌后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刘胡兰也接到上山的通知。但经过锻炼逐渐成熟起来的刘胡兰,想到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敌后工作更需要她,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上级批准了她的请求。在艰苦的环境里,她深入敌区;收集情报,发动群众,开展斗争。经常出入“青纱帐”,隐匿“古墓穴”;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协助“武工队”镇压了云周西村罪大恶极的反动村长石佩怀。

【事迹二】

黄继光

攻打上甘岭的战斗是1952年10月14日开始的。主力部队是我们45师的134团和135团。黄继光当时是135团二营六连的通信员。

上甘岭战役打响后, 他被抽到营部当通信员。六连的战斗任务是依次收复六号、五号、四号和零号阵地。拿下了前面的三个阵地后,六连的90多人只剩下十来个人了。19日凌晨,连长万福来把剩余的战士编成三个爆破小组,对零号阵地的几个地堡实施爆破。结果,三个爆破组轮番上阵,全部伤亡殆尽。

正在这时,黄继光、吴三羊和肖登良冲了上去。他们三个人交替掩护爆破,很快炸掉了三个小地堡,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地堡了。这时,吴三羊牺牲了,肖登良也重伤后奄奄一息。指导员在敌照明弹的光亮上看见只剩黄继光一个人带着伤在运动时,连忙爬过来用机枪掩护黄继光。黄继光拖着受伤的腿,慢慢爬到地堡前,然后奋力投出一颗手雷。不料这个大地堡很坚固,手雷爆炸后只炸塌了地堡的小小一角。敌人的机枪依然疯狂喷吐着火舌。这时,黄继光的身体向机枪射孔果断移动,用身体堵住了那条炽烈的火舌……

吕正操的冀中抗战励志故事 篇九

,父亲在106岁高龄辞世,是共和国最后一位去世的开国上将,被人们称为“百岁战将”。父亲生前讲过自己一生干了三件事: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这句朴实的话语,是对他一生经历的高度概括。

今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温父亲在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在冀中抗战期间的传奇经历和战斗故事,对今天的年轻人如何在人生关键时刻选择自己的奋斗目标,如何勇敢担负起国家和民族赋予的历史责任,都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在冀中树起第一面抗日大旗

191月4日,父亲出生在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他在少年时代,就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的压榨和残害,非常痛恨日本兵。上小学时,老师给他起了个学名“正言”,他自己改为“正操”,意思就是操练好了打日本侵略者。

1922年,父亲17岁时终于走出了实现自己梦想的第一步,参加了东北军。他参加的是张学良的东北军卫队旅,1923年冬天被张学良推荐考入东北讲武堂深造,1925年毕业后当了张学良的副官、秘书、同泽俱乐部干事。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父亲一直在张学良身边工作或在他部下任职。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此时,父亲正担任张公馆的内勤工作,和应邀来西安共商大计的中共代表罗瑞卿、许建国常有接触。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父亲回到华北在国民党53军任团长,1937年5月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七七”事变后,日本人非常猖狂,可以说是追着国民党军队跑。根据中共53军工作委员会指示,父亲率领53军691团对日寇的进攻进行了坚决抵抗。1937年9月15日至10月11日,部队先后在华北地区永定河、半壁店、梅花镇与日军进行了3次激战。其中在河北藁城的梅花镇阻击战中,父亲指挥部队用设好埋伏、400米近距离突击日军的方式,以自身伤亡20余人的较小代价,一举击毙击伤日军700多人。这是“七七”事变后侵华日军在河北省境内首次遭受重创,有力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几天后的10月14日,我父亲在河北晋县小樵镇主持召开了决定部队前途命运的全团官兵代表会议,决定691团脱离东北军,改编为“人民自卫军”,他担任司令员,并在所属各总队都建立了党组织,在冀中平原上树起了第一面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

成功探索平原抗战打法战术

在冀中率军起义两个月后,父亲在阜平县城见到了晋察冀军区聂荣臻司令员。在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聂荣臻用手指着地图说:“你们就在平津路、平汉路、津浦路之间,南边以滏阳河为界,搞冀中根据地吧!”于是,冀中作为正式的军事、行政区便诞生了。1938年5月,父亲被任命为冀中军区司令、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

冀中地区是华北最富庶的地方,大平原一望无际,河流纵横,土地肥沃,盛产小麦和棉花。它地处河北省的中部,包括五十余县,人口近1000万,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在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开展敌后抗战,难度也不小。

过去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大多建在大山之中,有些人就产生了错觉,以为只有在深山峻岭才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过分强调了地形的决定作用。在1937年底,晋察冀军区召集冀中抗日武装进行整训的时候,聂荣臻说:“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也可以在平原地区进行,只要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不论是山地还是平原,我们都可以牢牢站住脚。”这番话对父亲鼓舞很大。

父亲经过全面抗战前长达6年时间的思考、研究并从梅花镇战斗等一系列成功战例中,慢慢摸索总结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平原抗战战术。

从部队来说,最基本的打法就是改造地形,基本的作战方法就是村落狙击战。因为在大平原上,只有村落是可以依托的有利地形,部队住到村子里面,鬼子来进攻的时候,村里有咱们的部队,野外也埋伏有咱们的部队,这样的话打鬼子的时候就可以前后夹攻,打完以后,鬼子再集中兵力来“扫荡”的话,咱们就撤。华北平原人口密集,村落非常多,父亲研究出来的这种打法也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踊跃支持。

父亲率领冀中军民发挥了巨大的创造力,在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中发明了地雷战、地道战、雁翎队等种种神奇的战术,与日军展开殊死抗争。新中国成立后被搬上银幕和舞台的《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以及《平原作战》等影响巨大的文艺作品,都是对这一时期真实斗争历史的艺术注解。

1941年,在庆贺冀中军区和八路军三纵队成立三周年时,党中央派人专程从延安送来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坚持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这充分表达了党中央和毛主席对冀中军民抗战成绩的肯定。

与日军展开“脚丫子闪电战”

冀中抗日根据地,就像是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根据地的壮大发展,引起了日军的极度恐慌和忧虑,他们视冀中为眼中钉、肉中刺,一次次对根据地进行合围扫荡。1941年,冀中抗日进入最艰苦严酷的阶段。这一年,冈村宁次担任日军华北派遣军总司令,上任后提出“治安强化”的战略方针,开展所谓“三分军事,七分政治”,集军事、政治、经济、交通、特务为一体的“总力战”。

面对敌人疯狂的“清剿扫荡”,父亲指挥冀中军民以多种战术与敌周旋较量,不断消耗和杀伤敌人的有生力量。在残酷激烈的作战环境中,父亲始终沉着、果敢、满怀激情,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成为冀中百姓心目中的传奇人物。

1942年5月1日到7月1日,冈村宁次调集三个师团、两个旅团的兵力共5万多人,还有4万多伪军,并配备三个中队的飞机和数十辆坦克,对冀中抗日根据地进行“十面出击”“铁壁合围”式的“五一大扫荡”,妄图消灭冀中军区主力和领导机关。这期间敌人在冀中8000多个村庄建军事据点1753座,挖封锁沟4187公里,把冀中区分割成2670多个小块。敌人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反“扫荡”前,冀中区党委召开干部会议,父亲在会上作动员报告时不失风趣地说:“将有10万鬼子兵扫荡冀中区。敌人对我们进行闪击战,我们要对敌人进行脚丫子闪击战……”5月1日,冀中区党委和冀中总工会召开直属机关干部纪念国际劳动节大会。父亲和黄敬在会上讲话,号召机关干部分散到群众中去,发动群众坚壁清野,坚持斗争。

5月2日,父亲将部队巧妙地化整为零,转战冀中,组建成灵活机动的武工队与敌人周旋。鬼子天天“拉网扫荡”,部队时刻处于高度紧张的战斗状态,每天晚上都要行军百十里地。最多时,他一天之内打过五仗,常常一马当先。

在历时两个月的反“扫荡”中,父亲指挥冀中部队共作战272次,击毙日伪军坂本旅团长少将以下官兵3981名,击伤日伪军7521名,胜利跳出敌人的包围圈,以“脚丫子闪电战”使冈村宁次的“铁壁合围”破产,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

从冀中成功突围后,父亲和黄敬率部队向太行区转移,到涉县八路军总部时,刘伯承、邓小平亲自迎接,彭德怀也来看望慰问。后来又经过数月转战,1943年1月父亲率领部队回到了冀中军区驻地唐县张各庄。同年8月,父亲奉中央军委命令带冀中部分主力(九个正规团)去晋绥,出任晋绥军区司令员。从此,他离开了自抗战以来战斗了将近七年的冀中大地,离开了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冀中人民。

张学良关注老部下抗战成果

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在我军抗日战争史上书写下光辉的一页,在国际上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最早到冀中根据地的国际友好人士有英国学者西林(林迈可)、美国记者韩森、美驻华使馆武官卡尔逊等。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著名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大夫、印度柯棣华大夫都来冀中工作并献身于这片土地。

父亲早年曾长期担任张学良将军的秘书、副官,他们之间有着非常深厚的友谊。在西安事变的时候,张学良就把父亲从华北直接调到西安在身边做内卫,和周有很多接触。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前,父亲跟张学良说,三天之内你能回来,我就跟着你干,三天之内你要不回来,我马上回部队拉起队伍抗日去。结果张学良被蒋介石扣住没回来,父亲就立即动手赶回华北带部队抗日了。

自西安事变后,父亲和张学良就失去了联系。直到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后,两人才建立了书信往来;父亲曾多次试图邀请张学良回大陆,特别是回东北看看,但终未成行;直到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终于获准偕夫人赵一荻赴美国探亲之后,受原政协主席邓颖超等中央领导人的委派,5月23日,父亲一行5人搭乘中国民航班机飞向大洋彼岸——两人在相隔半个多世纪后,终在异国相聚。

张学良将军对国家的统一、抗击日本侵略者是很用心的,虽然后来他被长期软禁,没有机会带领部队到一线抗日救国,但他对当年父亲和他分别后拉起队伍举起抗日大旗的做法非常欣慰,对父亲领导敌后抗战的辉煌成果也很赞赏。1991年他见到我父亲时就幽默地说:“你是‘地老鼠’!”说的就是父亲在华北领导地道战的事情,也说明他对父亲的抗日经历是非常熟悉的。

凭着创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的赫赫战功,1955年父亲被授予上将军衔,人们尊称他为“抗日名将”。对此,父亲经常说:“我不过是战争的幸存者,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英雄。如果没有冀中人民的英勇战斗和流血牺牲,我们这些人能不能剩下来就很难说了。常常想起那些为了保护我们而惨死在日本侵略者刺刀下的乡亲们,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战友们。人,不在于活多久,当多大的官,而在于给人民做多少事。”我是搞国防工业的,能够安安心心一辈子埋头做研究,包括后来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父亲的这句话,对我一生影响都很大。

抗战感人故事2:八路军苏村阻击战血战日寇 篇十

山东省作协会员,退休前为莘县广播局副局长、电台台长的70岁老人延保玉,十几年来,一部接一部地创作(或与人合作)出版了《古塔风云》、《徐庄党旗红》、《张鲁魂》、《钢铁濮范观/华北小延安》等抗日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生动再现了七十多年前革命老区莘县的烽火岁月。

近日,延保玉对记者讲述了发生在1941年1月的八路军“苏村阻击战”的战斗过程,再现了74年前的一场残酷悲壮的血战,“这是一场鲁西军区特三营为掩护军区党政军机关、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的顽强阻击日寇的壮烈战斗。”

延保玉介绍,日军在“百团大战”中遭到八路军打击后,加紧对抗日根据地扫荡、蚕食,大搞所谓强化治安运动。1941年1月7日,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率部在郓城潘溪渡一带设伏,毙俘日军软原少佐以下官兵150多人、伪军130余人,缴获九二式步兵炮l门。这次惨败和重要武器的损失,使日寇恼羞成怒,发誓报复。

几天后,日军集中大批兵力,采取分进合击战术,对鲁西军区的濮、范、冠、朝等县实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妄图摧毁鲁西抗日根据地,消灭我军主力部队和党政军首脑机关,扬言要“夺回大炮、活捉杨勇”。杨勇等人率鲁西军区、行署机关跳出敌人郓(城)范(县)合击圈,到达朝城西南一带。有一股敌人尾追而来,聊城敌人也正南下,有合击的迹象。为掩护军区、行署机关安全转移,鲁西军区教导第三旅特务第三营(军区警卫营),率九连、十连连夜奔赴苏村,准备在那里阻击敌人。

苏村在朝城西南的平原上,距敌人据点30多里,村内街道为丁字形,村西有一条抗日沟,再朝西不远便是徒骇河。该村原有围寨,朝城县发动群众破寨时,把原有的土围子扒得剩了四尺高,正好形成环形防御阵地。

特三营指战员来到苏村后,立即构筑防御工事。苏村的老乡们在村支部的带领下,给战士们做饭,煮地瓜、蒸干粮、熬米汤,忙着卸门板、扛木料,帮助部队构筑工事。营部领导再次向战士们作了动员讲话,号召大家为了打败日寇,不怕牺牲,英勇战斗,坚决粉碎敌人的大扫荡。

“1月18日上午9时,几辆日军汽车从朝城而来,向苏村渐渐逼近。战士们瞄准敌人目标,等待着开火的命令。”延保玉讲述着,待敌人进入特三营交叉火力圈时,钟营长用驳壳枪一指,高喊一声“打”!早就瞄准好目标的机枪、步枪一齐开火。被击中的敌人的汽车立刻停止前进,未被打中的日军纷纷从车上翻滚下来,托枪挺胸的向村东阵地冲过来。在我方猛烈火力的射击下,敌人的许多尸体横七竖八地躺在河沟里和大道旁。

这时,几百名日军赶来增援,特三营战士的枪口喷出愤怒的火焰,许多日军应声倒地。一群亡命徒不顾死活地往前冲,待到距离我阵地前沿二三十米的地方,立刻又遭到战士们的手榴弹的猛烈轰击,直炸得日军丢盔弃甲,尸横遍野。至10点多钟,双方停止了射击,战场一片寂静。

日军重新调整部署,用汽车拖着大炮,载着士兵向苏村南、北两翼运动。从郓城出动的鬼子也从南面转向苏村合围而来。此时,钟营长派人和苏村群众找来大车、木料、石磙等笨重器物堵住村口,防止敌人坦克进来。钟营长正准备回指挥所商量调整作战计划,一颗子弹打中他的左臂,鲜血直流。

这时,从朝城来了几十辆汽车,满载着日军。东西两面的敌人大概有一个联队,有汽车、大炮,加上看见的4架飞机,后边还有坦克。现在西南面又发现很多辆汽车正在向苏村驶来。但特三营士气很高,战士们说从来没有打得这么痛快。

东街敌人用机枪封锁了街道,机枪手胡敬忠乘敌人停止射击的时候跳到街心,朝着趴在街上的日军猛扫。九连连长黄学友沉着指挥,鬼子涌到跟前时,一排手榴弹甩下去,炸得鬼子血肉横飞。副教导员秦昌银组织战士集中火力对突入村内的敌人猛烈射击,并带领战士与鬼子展开白刃搏斗。

十连阵地上,指导员严海元组织反击敌人,代连长高云汉命二排掩护,带领一排战士向敌人冲去。一阵手榴弹,把冲进南门的鬼子炸得死伤过半。延保玉说:“就这样,我军连续击退敌人的4次攻击,打得敌人狼狈不堪。”

延保玉继续讲述道,当敌人的包围将要合拢的时候,钟营长准备组织部队突围。此时敌人已在苏村周围布满了汽车和士兵,用轻重机枪封锁了所有的退路,整个苏村被围得水泄不通。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突围已经无望。钟营长当机立断:依托阵地,最大限度的杀伤敌人。

敌人的大小炮弹、轻重机枪、步枪子弹像雨点一样向阵地倾泄。炮火轰击一个小时后,鬼子的步兵分别从东、北、南三面发起进攻。我军战士以密集的子弹和手榴弹回敬敌人。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鬼子调来了坦克参战。九连二排长刘勇身负重伤不能行走,便将一束手榴弹掖在腰间,待敌人的坦克来到身边时,猛力拉响了手榴弹,在牺牲的同时炸毁了敌人的坦克,堵住了后面坦克前进的道路。

在指挥反击敌坦克时,营长钟铭新被飞来的弹片打伤腹部,他不顾伤疼,继续指挥,不幸再次负伤。他捂着流出的肠子,与进攻的敌人同归于尽。十连指导员严海元,端着机枪爬上房顶,对涌进村南胡同口的40多名日军,一阵猛烈的扫射,将大部敌人消灭。当他站在房顶再度向鬼子扫射时,被鬼子击中,从房顶上跌落下来。

延保玉以气愤的口吻说,恼羞成怒的鬼子使用了化学武器,毒瓦斯把战士们呛得咳嗽不止,鼻涕眼泪直流,大家逐渐失去了知觉。鬼子调集重兵,从早到晚,强行将苏村攻破。

鬼子凶残地把被俘指战员分批拉到村南沟里屠杀。有几个未被刺死,冷风一吹,他们苏醒过来,相互搀扶着走到邱寺,得到群众的帮助,后被送到琉璃井的军区后方医院救治,侥幸存活下来,其中有副教导员秦昌银和战士白玉光。

“整个战斗中,126名八路军战士牺牲,消灭了日寇300余人。”延保玉说,苏村阻击战,打得悲壮,打得辉煌,特三营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阻击了十倍于已的日军的陆空联合进攻,掩护了边区首脑机关和当地军民的安全转移,在鲁西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吕正操的冀中抗战励志故事》,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本文地址:吕正操的冀中抗战励志故事(优秀10篇)https://www.pxwst.com/a/183080.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国庆节国旗下演讲(精选3篇)

    上一篇作文: 优秀小学生评语(精选4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吕正操的冀中抗战励志故事(优秀10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吕正操的冀中抗战励志故事(优秀10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