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作文网,作文大全,分类明确,让孩子更爱作文!
适合孩子,写作不迷茫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最新10篇】

时间:2023-07-14 08:02:04 | 来源:啦啦作文网

品德与社会教学是学校的一门重要学科,那么,关于四年级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反思怎样写呢?这次差异网为您整理了10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一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有以下收获:

一、创设情境,拉近现实和历史的距离。

《中华食文化》是个比较大的话题。吃不仅仅是为了充饥、品尝美味,吃中还有人的智慧,吃中还有故事,如何上升到“食文化”的高度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我采用小切口,大深入的方式,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作为历史教学的基础。学生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都是生活中进行历史教育的“活教材”。只有让学生从对身边事、身边物的历史追溯与关心了解中,学生才能尊重历史,尊重地方的文化与传统,萌发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丰富对民族及国家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教学时,我就从现实生活出发,了解了现代社会的“食”之后,再追根寻源,引发学生对于人类在几千年前的生活的思考。这样一来,就拉近了现实和历史的距离,不会显得很脱节。

二、活动多样,发现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

活动性是品德与社会这一新课程的特点,在品社教学中创设适宜的生活化教学活动,使学生强化情感体验,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确保学生通过活动这个中介和载体,体验和分享,帮助学生领悟、行为迁移和品质内化。在活动中体验、感受到中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食文化的兴趣。本课教学时设计了四个活动:食背后的故事、追溯古代饮食文化,给学生创设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由学生宣传、介绍中华食文化;同时我也有目的地插入一些相关的图片,穿针引线,使得课堂始终处于师生平等、共同探究学习的和谐氛围中。

三、探究历史,体验学习历史的方法。

历史总是以一种过去时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它讲述的是离学生生活久远的时代发生的事件。那么人类是怎样了解历史的呢?在这里,我也渗透探究历史的方法。例如:在《吃穿住话古今(一)》这课中,教材就设置了一个问题“最初的人类,还不能把自己的历史记载下来。人们是怎样知道他们当时的生活的?”在这里,我引导学生思考、猜测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生活的,从而得出结论:我们可以通过史书、成语、图片、出土文物、历史遗址等方面了解当时的历史。

四、课后留白,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

“品德与社会”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精彩的对话文本。为学生的创造性发挥留有许多弹性空间。它尊重不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观点,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再加上,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我们为学生留有一定空间,让他们自主合作学习,在交流中获取知识,体验情感。在上完《吃穿住话古今》这课后,我请学生自己去探究我国的饮食礼仪,发现其中的精妙之处,从而增进民族自豪感,我想下节课一定能上得更贴近学生,更能走进历史!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过后,还是发现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于学生的发言,情感掌控得不是很好。本节课内容教学内容从走近远古时代到中外饮食的比较,内容很多,跨度很大。在教学过程中我每项内容都想深入挖掘,导致课堂教学教学时间不够充裕,虽然孩子们学起来特别有兴致,多感官的参与过程中,但孩子参与的时间还是不够多,今后设计要注重让学生随时有话可说,不仅仅是一名“看客”。;教师语言的组织上还不够精炼;在时间的把握上还不够精确;在处理一些细节问题上的能力还不够成熟。在今后教学中要注意这方面问题。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二

我所执教的三年级思品与社会〈远离危险〉一课,主要是通过观察图片、交流经验、模拟活动等来让学生懂得危险无处不在。上,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懂得自救方法,具有遇事冷静、沉着、勇敢、善于动脑思考的个性心理品质。

这节课的重点是在总结交流的基础上学会生活中的一些安全常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学中我做到图片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图片来感受危险就在身边,危险时时都可能发生。生活中因大意、无知就可能发生危险,从而是学生的心灵受到震动,能够自觉改掉不良习惯,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接下来让学生进行交流,说说日常生活、学习中掌握了哪些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中,自己感觉重点突出的还不够,教师知识交代得还不够细致。

反思是为了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学重点,不让类似的问题再次出现。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三

《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应该体现从教材走向生活。《发生在我家里的事》这一课正是基于此的一种教学实践。通过学习教材让学生了解节俭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与作用,懂得节俭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并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让学生观看《洗手》、《打包》两段录相。看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看法,并适时给予评价,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区分什么样的行为是节俭,什么样的行为是浪费。

二、联系实际,实话实说

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中的三个故事,联系实际想到自己家庭是否也有类似的情况。然后通过小记者采访,让学生发现一些源于生活的节俭与浪费现象。

三、课前调查汇报

构建开放的课堂,课前让学生到社会去调查,并把搜集到的资料进一步加以整理。课上各小组采用照片、幻灯片、录像、实物展示、小品等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汇报。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节俭是珍惜劳动成果的表现,节俭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年轻一代应该继承的。

四、反思自己,指导生活

以学生现实生活为基础,联系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资源与人口矛盾日渐突出等国情,使学生学会从不同方面思考节俭的意义,并且把这个传统美德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节俭转化为自觉、持久的行为习惯。

通过本节课“从教材走向生活”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所学对自己的意义:以节俭为荣,以挥霍为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四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学习成果服务于社会。

《首都北京》的学习就紧紧围绕这一原则,通过学生对北京相关资料的收集交流汇报,重点探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人文景观这三部分,以此来认识首都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同时结合时展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与北京密切联系的奥运盛会,建国六十周年等时政话题,充分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与自信心,由此产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下是在活动的实施后,本人就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效果作了深入的反思,认为本活动突出以下两点。

一、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资源的内涵。

新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丰富和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超越狭隘的。教学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也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结合我校的泉州市“十一五”科研课题——挖掘课程资源实施有效教学。我用课程的眼光去开发挖掘资源,拓宽教学内容,丰富品德教学素材,落实品德教学实效。

1、挖掘文本资源

课标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课程资源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要使学生广泛地接触和了解社会,就必须充分开发、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文本的优势在于教师的挖掘。我们的教材中包含多种学科文化、人文素养、道德情操等教育资源。这种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于教科书,不能“教”教科书;而应当根据学生实际广泛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设计教学活动。在《首都北京》教学思路的设计上,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与重组,从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人文景观三部分为切入点,在政治中心这部分重点抓住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内容作为难点突破,人文中心这部分涉及的知名学府等学生比较熟悉,所以只是进行简单汇报,到人文景观这部分通过名胜古迹、风味小吃、京剧、建筑等让学生体会到北京的深厚文化底蕴。三个部分构成一个整体试图让学生对北京有全面的认识与感知,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另外,在活动的进行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如北京的地理位置、天安门广场全景俯瞰图、开国大典等书本上都有相应的介绍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会用自己的大脑对课程目标、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进行阅读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并给予懂得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学生正确的评价,从而养成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的好习惯。

2、多渠道搜集信息

《品德与社会》课标中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因此在这活动准备阶段,我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上查阅北京的政治、文化、人文景观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从网络上搜集到了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清华大学、中央电视台、长城、故宫、北京园林、风味小吃、脸谱、四合院等非常多的文字资料,有的学生还把收集到的图片打印出来,甚至有几个电脑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把文字和图片结合起来做成了幻灯片。

网络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走进课堂,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除了网络这种方便快捷获取信息的渠道以外,我还引导学生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通过电视、图书、网络、家长等渠道收集北京相关资料。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和能力出发,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让学生在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对瘦的北京的认识,更重要的是经历了愉快的学习体验。

二、在体验中提高认识,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因此,在本节课中,我转变了自己的角色,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不是单一的历史事件或地理知识强行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试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对收集的关于北京的资料进行筛选,选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进行小组交流讨论形成问题引发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力求在教学中做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在具体活动中,通过小组对所收集的文字资料、图片以及幻灯片的展示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体验中提高了对北京的认识,知道北京不仅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还有着许多人文景观,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历史古都。我对学生所得到知识的来源进行追问给予正确及时的鼓励和评价,如在学生汇报完后进行追问:“你是从哪里得到这些知识的?”“你这些信息室从哪里获得的?”并给予肯定“你做得不错,能从网络上获取和我们主题相关的知识,是个高明的学习方法”“你有一个好习惯,坚持看新闻联播,我们都该向你学习”等等,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为第二课时乃至今后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起到明确的指向性作用。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许多不足,如课前对学生搜集筛选资料指导不到位,课上就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学生查了十几页北京大学的资料却找不到一段自己能汇报的内容。另外教师本身的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中的生成把握不够灵活,引导用话不够精确、教师对课堂上情感的生成与激发还不到位等。我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继续努力,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五

我讲授了《我的家乡在哪里》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了自己的家乡,知道了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孩子们发言很积极,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表演中,他们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很高。

我很善于评价学生,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学生们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提问学生,应多关注学困生。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开阔他们的视野。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争取做到寓教于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六

我讲授了《交通与我们的生活》一课,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他们了解和感受到了交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了表演的方式,孩子们很喜欢,他们在表演中进一步理解了所学内容,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很关注学困生,为他们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问题,同学们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手,孩子们尝试到了成功的喜悦,他们笑得是那样开心。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要多表扬、少批评,让他们多在学习中找到一些乐趣。

不足:

1.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关注学困生,应为他们设计一些问题,争取让孩子们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多查阅资料,争取使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一些。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七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生命是一个比较抽象的话题,为了“激活”学生心灵深处沉睡的生命意识,提前一周我让学生在校园里、在家里以及社会上寻找有生命的动植物,让他们认识到动物、植物与我们人类一样都有生命。他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是我们的朋友。课上我让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动植物的生命。并每生画一幅有关生命的想像画,在班上介绍自己的画,比一比谁的想像力更丰富。亮点二:从活动中进一步认识人与动植物共存,感受生命的意义。

活动一:首先观看一个从陆地,空中,海洋,等方面来展示生命之美,感知世界因为有了生命才更美丽的小影片。并让学生谈感想,并说一说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学生猜想,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了这些美丽的动植物,那世界会变成怎样呢?那将会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活动二:让学生讲述自己与动植物朋友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懂得关爱和善待动植物。最后通过寻找不和谐的音符,让学生表达对不能善待动植物现象的愤怒,初步感知世界上每一个生命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值得珍爱,从而有利于儿童构建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生命意识,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整节课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了生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我们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不足之处:

1、课后没有及时和学生进行反思。不论是老师或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的结束时,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让反思成为下一次课取得成功,进步的前奏。

2、课堂内学生动的还不够。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实现这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动”起来,接受“活”的教育,闪烁“活”的思维。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在学习中掌握知识、体验快乐。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八

几年来我一直担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经过几年的执教实践过程,我有很多心得体会,有很多感悟,也多很多教学反思。我觉得《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主要是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习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下面我就简单谈一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所做、所思、所感。

一、把握课程特点、深钻教材、充分准备是上好品德课的前提。

现在我们使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是人教版的,大多数课都是图片比较多,文字量较少。如果照本宣科式教学,一课要不了多长时间就可以上完。如果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品德素养的提高。每学期我们学校都开展公开课活动,上完课学校领导和同事都会及时给予点评指导,指出优缺点,在平时的教学中领导有空的时候也会深入班级听课,及时把握我们教学动态,帮助我们尽快成长起来,这几年学校也多次安排我们去其他学校听精品课、参加培训,这一系列的活动,给我们帮助很大,及时给我们指明了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大方向,帮助我们摸索出更好更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使我们能更快的胜任工作。在具体教学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品德与社会老师,是越来越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我在备课阶段一方面深钻教学目标,充分运用教材上的内容,挖掘和拓展了很多相关知识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在课前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合理利用相关的社会资源。例如备课时一定收集网上或学生实际生活中的一些资料,丰厚教学内容,从而接近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品德与社会》课教学须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才能享受成功

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的道理、案例、必须在保持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进行丰富、取舍、转换、替代,可以把知识原理用最新流行歌词、最古老动人传说典故、发人深思的名言警句、新鲜的新闻资讯和时事、在身边而常见却视而不见的生活事例、让人在笑声中感悟的诙谐、幽默、恰当的比喻等等作为载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种教学资源能够在一瞬间打动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震撼的效果,能够一下子让学生进入我愿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堂,达到教育优化的效果。

三、用心爱每一位学生

作为老师,心中有学生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不仅仅把学生单纯的看作一个受教育者,被管理者,而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有性格、有欲望,我们成年人有的他们都有,与我们平等的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差距越大,老师想达到的效果就越差。所以老师要想真正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就必须要做到用心去倾听孩子们的心声,用心去观察孩子们的言行举止,用心去理解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在教学中,老师要带着鼓励,带着微笑走向学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要善于运用鼓励性评价,激励学生,鼓励学生,宽容学生,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四、注重教学反思

我清晰的记得工作的第一天,我的校长给我们这些教师提出的一点希望就是“坚持写教学反思”,一年来我一直坚持写教学反思,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习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新课改的关键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新课改的实施对教师提出来更加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课改的变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正视自己的不足,不断地积累经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更要加强自身修养,要以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带动学生。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九

一、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本课程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定为总目标,实现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知识技能培养的内在统一,尤其关注正确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行为规范的养成,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在做事中学做人,在做人的指导下学做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全面把握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

二、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道德不是抽象的概念,它存在于生活之中,由于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需要才产生道德。同时,社会常识和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只有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儿时的生活经验会给人的一生带来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在上课时都特别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以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为根本。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

三、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新的教学目标观告诉我们,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通过这些社会知识、规范和准则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和态度,以及思考问题的取向,如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依存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分享观(有福同享福更增,有难同当难减少)等等。这些都是一个具有共生性特点的现代人必须具有的基本观点、基本态度,是他能够融入社会,立足社会,并能在社会生活中不断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校本教材《理解与宽容》《感激与欣赏》,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走进社会,真正学会生活、感悟生活。

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篇十

《蔚蓝色的地球》是小学品德与社会第十册“我们的地球”单元的内容。目的在于通过使学生了解地球,知道人类认识地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体会人类为揭开地球奥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探索地球的愿望。教学重点是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

这节课来源于我们品德与社会 “双新”活动的一节自己的研讨课。当时,我从自己出发,把很多知识通过“给”的方式告诉学生,虽然,学生也掌握了,也理解了,也感动了,但是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上完课后,双新老师就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肖老师也做了详细的点评,她说:到了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需要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孩子要能说,要会说,要知道怎样说,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缺的正是主动性。因此,我们做的第一个调整,就是变“老师说”为“学生说”,于是就有了一开课时的交流——“你知道哪些关于地球的科学知识?”上课伊始就充分地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来说。课上的交流,咱们也尽量地减缩了老师的话,把言语权、思考权、交流权、表达权留给了学生。

既然要让学生充分地说,需要学生有内容可说,五年级的品德与社会课需要学生开展好课前的资料调查活动,找到有用的信息进行合作交流。这也就需要学生明白怎样去进行课前调查,以及怎样正确合理地处理好手头上搜集到的大量的资料,要学会找到关键的、与主题有关的信息,为了锻炼孩子的搜集处理信息能力,这节课我们就是以小组合作汇报交流为主要形式。肖老师非常正式地提出了关于交流梯度的设计,说这样能让学生明确活动任务,注意交流的层次,努力提高合作实效。于是,又有了这一段话:“请大家快速阅读书上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前调查,在小组内交流,与同组伙伴一起,共同确定大家感兴趣的话题为专题,准备相关有实效的资料进行展示,并且请组长安排好展示次序。看哪一个小组能在五分钟时间内出色地完成合作任务!”课上,孩子们果然行动起来了,他们利用自己找到的丰富资料,有效地进行了不同话题的交流。与次同时,我自己还根据学生特点,利用激励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并训练学生的倾听习惯和思考能力。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既交流了,又学习了,既锻炼了,又提高了。

以前,我对于学生的课前调查的评价总是一带而过,认为他们能找到就行了,没有具体的要求。这样一来,学生的交流就很没有实效了。在这次的做课过程中,也让我意识到了这么做的后果,纠正了自己对待学生调查资料的态度。肖老师告诉我,在学生准备汇报的过程中,老师一定也要把自己当做是小组的一员,走进每个小队进行了解,看他们找到了一些什么资料,甚至还要帮助学生明确哪些知识是真正有用的。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脑子里也必须清楚地确定小组交流的顺序。哪些小组可以先让他们说,哪些小组的资料可作为补充,做到心中有数。于是,课堂上,我认真地下到各个组去巡视,去了解,并请来了彩色卡片帮忙,根据学生小组调查内容的不同,我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了学生的汇报次序。从古人的猜想,到探险家的探索,再从科学家的论证,到宇航员的观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探询人类了解地球形状的全过程。

课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出示,每一次提问,每一段讲述,都是精心安排的。但是,这也抵挡不了学生的课堂生成。昨天的展示课上,第一个问题就遇到了“冷场”,当我问学生还知哪些地球的课外知识时,几乎每人举手,我不知道是孩子们紧张,还是他们没准备好,当时自己也很急。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肖老师平时经常跟我们说的:学生的思考需要靠老师的引导,问题要问明确。于是,我再一次地提问“地球是我们所熟悉的,从咱们平时读的课外书中,平时看的电视节目中,平时学习的课文中你有哪些收获?”渐渐地,一个孩子举手了,两个孩子举手了……在后面,为了让学生感受人类为揭开地球奧秘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我让学生大声地齐读这些科学家和探险家的名字,自己也被他们的贡献感动着,激情满怀地讲述。因为,只有老师的感情融入了,学生才能被你所感染,体会其中情感。这也是肖老师告诉我的!

这节公开展示课,在教研室肖老师的精心策划和耐心指导下,我们从设定目标,到设计活动,从准备资料,到课件的利用制作,从大的活动环节,细化到每一句话语,从教案的确立,到学情的预设,都投入了极大的努力。在做课过程中,我被肖老师的认真钻研态度感动着,被她的示范演绎感染着,被她的表扬鼓励激励着……不禁地敬佩着肖老师思维的敏捷,教学的严谨,设计的完善,知识的渊博…… 肖老师正是这样一路走来,正是这样一路用心地培养着我们青年教师,帮助我们更快地成长。在此,我要真诚地对肖老师说声“谢谢您!”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10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

本文地址:《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最新10篇】https://www.pxwst.com/a/176136.html
  • 猜你喜欢:

    推荐分类:

    下一篇作文: 班主任论坛发言稿【精选7篇】

    上一篇作文: 最新2022上海高考录取分数线成绩公布【优秀10篇】

    版权声明:

    1、本网站发布的作文《《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最新10篇】》为网友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网站作文/文章《《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最新10篇】》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本网站一直无私为全国中小学生提供大量优秀作文范文,免费帮同学们审核作文,评改作文。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本网不承担责任。